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 我的東北訪古之行確定要踏訪的城市,哈爾濱是重要的一站,因為著名的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就在哈爾濱南部的阿城區(qū)。
我讀《說岳全傳》很早,后來又讀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詩句,對金國這個女真人的政權頗有興趣:這樣一個苦寒地區(qū)的政權,怎么就把北宋滅掉了呢?所以金上京遺址是一直想看的,但過去苦無機會,此時東北之行,當然要將其放在重要地位。因有此心愿,到哈爾濱第二天,就專門驅車來到哈爾濱城南 40 多公里的金上京遺址,一觀究竟。
驍勇善戰(zhàn)的女真
金朝(1115 年-1234 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tǒng)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qū)的封建王朝。史家一般認為,女真是靺鞨部落中的一部,靺鞨中的粟末靺鞨在八世紀初建立渤海國,靺鞨中另有一部分被稱為“黑水靺鞨”,居住在黑龍江的中下游地區(qū)。女真人就源起于黑水靺鞨,完顏氏是女真人中的王族。女真族后來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游,而完顏部就定居在完達山。在完顏烏古乃時期,女真形成軍事部落聯(lián)盟,臣服于遼。遼國晚期朝政混亂,魚肉女真百姓。1112 年,天祚帝赴長春州與女真各族的酋長聚會,對各酋長肆行侮辱,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完顏旻)決意反抗。
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前的完顏阿骨打雕像
1114 年 9 月,完顏阿骨打(完顏旻)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戰(zhàn)爭。隨后女真軍隊在寧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zhàn)中擊敗遼軍。次年夏歷正月元旦,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阿什河)之濱的“皇帝寨”(即今天的阿城)稱帝,國號大金,建年號為收國,是為金太祖。金太祖建國后,兵分兩路展開滅遼之戰(zhàn)。北宋則與金國定下海上之盟,聯(lián)合攻打遼國。1123 年金太祖去世,其弟完顏吳乞買(完顏晟)繼位,即金太宗。1125 年金滅遼,隨即發(fā)動攻宋之戰(zhàn)。
女真武士像
攻宋金軍以騎兵為主,步兵次之。騎兵一兵多馬,慣于披掛重甲,除冷兵器外,還使用火炮﹑鐵火炮﹑飛火槍等火器作戰(zhàn),所以戰(zhàn)斗力很強。北宋宣和七年(金太宗天會三年,1125 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分別由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率領,南下攻打宋朝。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 年)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徽宗和宋欽宗二帝以及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擄,北上金國首都,也就是上京會寧府獻俘。從此徽、欽二宗到死也沒有回到南方。
金上京皇宮復原圖
北宋滅亡時,康王趙構逃過一劫,在宋朝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是為南宋。金朝多次派完顏宗弼(即金兀術)等將領率軍南征南逃江南的宋高宗,在宋將岳飛、韓世忠與張浚的努力下,屢次使南宋轉危為安。最后金朝迫使南宋稱臣,并且讓西夏、高麗等國臣服。其鼎盛時期疆域包括東北、華北、關中、中原和黃淮地區(qū)以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qū),南至大散關至淮河一線,與南宋對峙;西北與西夏接壤;東北地區(qū)達外興安嶺,東臨日本海。
最盛時期的金國疆域
金上京,便是完顏阿骨打開國時的首都,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南郊,阿什河左岸。完顏阿骨打在位期間,因戰(zhàn)爭繁忙,并未在此修建宮殿。金太宗繼位后,于 1124 年命漢人盧彥倫主持修建都城。之后金熙宗完顏亶(1135-1150)仍以此為都。1153 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大興府(今北京西南),是為金朝第二個都城,稱“中都”。在遷都燕京后,海陵王于 1157 年下令毀上京,又下令撤銷上京留守衙門、罷上京稱號,只稱會寧府。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復以會寧府為上京。金上京是金國實力上升時期的首都,是集遼、北宋兩國財力建立起來的,作為都城,歷經(jīng)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和海陵王四帝,共 38 年,是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亦是當時東北亞的大都會。
金上京遺址
金上京的規(guī)模與遺跡
站在金上京遺址上,遠近皆是莊稼,已經(jīng)看不到什么,所幸旁邊即是金上京歷史博物館,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出土的遺跡遺物,全面了解遺址情況。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平面呈曲尺形,總面積約 6 平方公里,以西城垣為邊,由南北相鄰的兩個長方形城池組成。南北相隔的城墻俗稱腰城或腰垣。城垣為夯土版筑,外城垣周長約 11076 米,含腰垣城垣全長約 12708 米。考古勘探勘查發(fā)現(xiàn)外城現(xiàn)存馬面 83 座,城墻拐角及南北兩城隔墻連接部位建有角樓,共計 7 座。發(fā)現(xiàn)有城門 12 座,其中北城北墻、東墻、西墻各 1 座,南城北墻、東墻、西墻各 1 座,南城南墻 3 座,南北城之間隔墻 3 座。個別城門外帶有橢圓形甕城。城墻外及二城間的隔墻(腰墻)南側有護城壕。
皇城(宮城)乃仿照宋朝的汴京建造,位于南城內(nèi)西北部,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 649 米、東西寬 503 米。現(xiàn)存皇城南門(午門)兩側有兩個高約 7 米的土阜,對峙而立,稱為闕。兩個大土阜間又有兩個小土阜,各高約 3 米。大、小土阜間是皇城南門的 3 條通道,中為正門,兩側為左右闕門。考古勘探確認皇城北、東、西三面城墻上亦各有 1 座門址,北門和南門相對,東門、西門大致處于東、西兩墻中部偏南位置。皇城內(nèi)以廊廡址分隔成三個區(qū)域,中部為宮殿區(qū),自南向北有五重宮殿基址整齊地排列在皇城南北中軸上,東、西兩側為配殿區(qū)。當年宋徽宗被作為俘虜送至上京,應該就是在此朝見金太宗的吧?
金上京遺址的道路遺跡
2021 年對金上京遺址皇城東門址進行的考古發(fā)掘表明,皇城東門址系由南、北墩臺和門道組成,整體呈殿堂式結構。兩墩臺東西分別長約 14.1-14.2 米,南北分別寬約 7-7.1 米,四周有寬約 0.4 米的包磚。每個墩臺上分布兩列三排 6 個方形的磉墩,邊長約 1.5 米左右,兩側墩臺構成了單開間兩進深的布局。中部為東西向單門道,門道底部為夯土筑基,有多層路面,門道寬約 3.8 米。門址兩側的城墻為夯土筑,發(fā)掘部分東西寬 2.2-2.9 米,現(xiàn)存高 1-1.4 米,兩側為寬 0.6 米的包墻磚,墻下有磚砌散水。城內(nèi)門前南北分布的 2 列建筑基址對稱分布,東西走向,南北兩側出檐,為廊房類建筑。南北兩側建筑址以一座門樓(牌樓)建筑相銜接,該牌樓與東門址東西向相呼應。
金上京的排水系統(tǒng)
發(fā)掘揭示的城內(nèi)道路和排水系統(tǒng)較為完整。排水系統(tǒng)以明溝和暗渠相結合,排水設施特征顯著,年代大致有早晚兩期,這也同海陵王廢上京、金世宗復上京的史實相合。
金上京遺址出土的龍紋雕磚和柁頭磚
金上京內(nèi)出土器物以建筑構件為主,包括大量磚瓦和裝飾性構件。瓦有板瓦和筒瓦、滴水及瓦當。瓦當紋飾主要為龍紋、獸面紋和花卉紋;其他有套獸頭、螭首、鴟吻、人物塑像等殘件。此外也有少量的陶瓷器、金屬器。陶器為泥質灰陶,有罐、盆等;瓷器有碗、盤、碟等,以定窯白瓷為主。鐵器有鐵釘、斧、刀和鎖等;銅器有銅環(huán)等。發(fā)現(xiàn)的銅鏡為圓形持柄式,紋樣為仙鶴人物故事,柄部有官府刻款驗記。
金上京遺址出土的“春分壹譚”款瓷壇
金上京遺址出土的套獸脊飾
大金國的衰亡
在金國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兩次遷都,一次是海陵王的遷都中京(今北京),另一次是金宣宗時的遷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隨著都城的南遷,金國的漢化程度逐漸加深,國勢卻日漸衰落,同時軍事能力衰退,最終歸于滅亡。
金上京遺址出土的金器
金熙宗在位后期不理朝政,濫殺無辜,1150 年被右丞相、海陵王完顏亮所殺。自行稱帝的完顏亮是完顏阿骨打的庶長孫,稱帝后對宗室猜忌甚深,金太宗的后代差不多被他殺盡。為免受女真貴族牽制,他遷都燕京,是為中都,又親自攻伐南宋。但此時西北契丹族叛變,鎮(zhèn)守東京遼陽府的葛王完顏雍自立為帝,并移居中都,即金世宗。盡管如此,完顏亮仍然執(zhí)著渡江,但是其先遣部隊在采石之戰(zhàn)被宋將虞允文擊敗,船艦也被宋軍燒毀,金軍發(fā)生兵變,完顏亮被殺,宋軍收復淮南地區(qū)。
金上京出土的“上京路副總押荒字號”銅印
金世宗及其后的金章宗前期,政治上漢化加深,文化十分發(fā)達,史稱“明昌之治”。然而金章宗過度重視文化,外戚干政,導致政風逐漸下滑,而黃河泛濫與改道也加重金朝國勢衰退。此時金朝軍事逐漸荒廢,北方蒙古諸部興起。1206 年,蒙古部成吉思汗統(tǒng)一大漠南北,建立大蒙古國。成吉思汗知道章宗之后的皇帝完顏永濟是個無能之輩,于是成吉思汗先攻打西夏,以拆散金夏同盟。西夏向金朝求援,完顏永濟坐視不救,西夏向蒙古臣服,并轉而伐金。
金上京遺址出土的定窯瓷枕
1211 年,蒙古發(fā)動蒙金戰(zhàn)爭,金軍屢敗。金宣宗不顧諸大臣反對,于 1214 年遷都南京汴京(今河南開封),重用術虎高琪,南征南宋、西征西夏以擴張領土。此時金朝已處于四面楚歌的地步。1230 年蒙古窩闊臺汗發(fā)兵伐金,渡黃河直攻汴京,金宣宗之后的金哀宗放棄汴京,遷都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之后又逃往蔡州。1234 年正月,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將皇位傳給統(tǒng)帥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此時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殺,末帝死于亂軍中,金朝覆亡。女真族的下一次崛起,要到 400 年后的滿清了。
圖文|翟德芳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