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

      亚洲的天堂A∨无码视色,尤物久久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醉酒女邻居在线观看,9AⅤ高清无码免费看大片

      執(zhí)教山大,寫作《駱駝祥子》,老舍在青島迎來創(chuàng)作高峰

      劉宜慶2023-12-01 14:19

       1934年9月,作家老舍辭去齊魯大學中文系教授一職,告別生活了四年的濟南,乘坐膠濟鐵路火車到達青島,他的生活翻開了新的篇章。老舍在青島迎來創(chuàng)作高峰,其中包括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文博士》,更重要的是,老舍代表作《駱駝祥子》就是在青島寫的。

      教課時

      嚴謹又幽默

      1934年9月11日,國立山東大學文理學院院長黃際遇在日記中寫道:“午,怡蓀(張煦,時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偕舒舍予(老舍本姓舒,字舍予)來……不期而會,相見亦無事,重與細論文。舍予前嘗在歷城典試同評國學試卷。”黃際遇的這則日記,傳遞出一個信息——老舍來青島的確切時間,應該在1934年9月11日的前一兩天。

      1936年老舍在青島。

      山大新學期開學了,各地學子報到后,圍在學校的告示牌前看告示,學生最為關心的是,山大新聘請了哪些教授。新學期,山大聘請了童第周為生物系教授,王淦昌為物理系教授,洪深為外文系主任、教授,接替梁實秋。中文系新聘請了講師舒舍予。

      9月24日《國立山東大學周刊》第85期,刊登了《本校新聘請教員之介紹》,其中這樣介紹舒舍予:“舒先生曾在英國倫敦大學教學五年,對于西洋文學,研究極深。回國后在濟南齊魯大學中國文學系擔任教授四年,著述甚多,國內各大刊物常見其作品(署名老舍),文字別具風格,極富趣味,社會人士多愛讀之。今來本校就教,中文系同學無不慶幸也。”

      1934-1935學年,老舍被聘為講師,為中文系四年級開設必修課文藝批評,為中文系三、四年級開設選修課歐洲文學概論,還為中文系二、三、四年級開設選修課小說作法和高級作文。

      老舍以前做過小學老師、小學校長、中學老師(南開中學)、大學教授,也做過教育行政官員(北京北郊勸學員),對教書育人這項神圣的工作,他絲毫不敢懈怠。

      老舍夫人胡絜青回憶說:“他很少有時間游覽青島的風光,他每天忙著看書查資料、備課、編講義和接待來訪的同學,他老是感到學識不豐富,唯恐貽誤人家的子弟。”

      老舍注重言傳身教,重學品與人品,他曾在學生的紀念冊上題下“對事賣十分力氣,對人不用半點心機”一語。另一方面,老舍生性詼諧、幽默,他會講笑話,講課時滔滔不絕,時不時抖出幾個包袱,令同學們笑得前仰后合,而他本人則面無表情,因此被學生親切地稱為“我們的笑神老舍先生”。

      老舍開的課程,無論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很受學生歡迎。雖然學生上他的課考80分以上的非常少,但來聽課的學生非常多,學生若是來晚了,找不到座位,只好站著聽課。

      1935年初秋,老舍被聘為山大中文系教授。老舍想學習法語,就成了外文系趙少侯先生法語課堂上的一名學生。老舍向趙少侯學習法語,趙少侯向老舍學寫小說。《天書代存》就是老舍與趙少侯于青島合寫的《牛天賜傳》續(xù)篇,這部書信體的長篇小說未完成,發(fā)表于1937年1月18日至3月29日的《北平晨報》。

      在青島,老舍的生活安心又安穩(wěn),他說,“濟南與青島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個設若比作穿肥袖馬褂的先生,那一個便應當是摩登的少女。”在《青島與山大》一文中,他寫道:在“以塵沙為霧,以風暴為潮的北國里,青島是顆綠珠”。老舍喜歡青島的氣候,尤其是冬天,他說,“我常說,能在青島住過一冬的,就有修仙的資格。我們的學生在這里一住就是四冬啊!”

      安居青島

      留下40多篇作品

      1936年7月,老舍辭去山大中文系教授一職,專心做“職業(yè)寫家”。

      1934年秋至1935年春,老舍全家住在青島萊蕪路,具體門牌不詳,現為登州路10號甲。

      1935年春至1935年底,老舍全家住在青島金口二路,門牌不詳,現為金口三路2號乙。此地東臨匯泉灣,西望可看到青島灣,南面是海濱公園(現在的魯迅公園),風景優(yōu)美,甚契合老舍的創(chuàng)作心境。

      在《櫻海集》的序中,老舍這樣描述新家:“開開屋門,正看鄰家院里的一樹櫻桃,再一探頭,由兩所房中間的隙空看見一小塊綠海。這是五月的青島,紅櫻綠海都在新從南方來的小風里。”“大門向東,樓本身是南北向。房東住在樓下,我們住在樓上。樓上除去廚房、廁所,還有四間:有陽臺的一間是我們的臥室,隔壁是書房……”

      青島黃縣路12號老舍故居。

      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給了老舍創(chuàng)作靈感,他在青島期間作品豐富,創(chuàng)作了短篇小說《上任》《犧牲》《老年的浪漫》《鄰居們》、中篇小說《月牙兒》等,編入《櫻海集》中。

      1935年底至1937年8月,老舍全家住在黃縣路6號,鄰近山東大學,現門牌為12號。黃縣路12號是老舍在青島的最后一處住所,也是唯一保存下來的故居舊址。這棟普通的小樓,本可以淹沒在青島的紅瓦綠樹當中,《駱駝祥子》的問世,讓這里散發(fā)出奪人的光芒,這棟小樓如今是駱駝祥子博物館。

      胡絜青回憶,在黃縣路居住的這段時間,是老舍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旺盛時期,在這里,他留下了40多篇作品,其中包括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文博士》、散文《想北平》等代表作。更重要的是,《駱駝祥子》就誕生在這棟小樓里。

      1936年春天,山大的一位朋友與老舍閑談,談到他在北平時曾用過一個車夫。這個車夫自己買了車,又賣掉,如此三起三落,到末了還是受窮。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聽了朋友這幾句簡單的敘述,老舍立馬就說:“這頗可以寫一篇小說。”緊跟著,朋友又說,“有一個車夫被軍隊抓了去,哪知道,轉禍為福,他乘著軍隊移動之際,偷偷地牽回三匹駱駝回來。”

      這兩個車夫都姓什么?哪里的人?老舍沒有問,但他記住了車夫與駱駝,這便是《駱駝祥子》故事的核心。

      從春到夏,一位北平的車夫,在老舍的心里從模糊到清晰。老舍給這位車夫起名叫祥子,人物構思好了,故事情節(jié)如同堆雪球一樣,成為一篇十多萬字的小說。每天晚上,老舍在一盞臺燈下開始寫作,慢慢地把祥子和他的經歷,從心里掏出來。老舍寫得很慢,每天落在紙上只有一兩千字。

      老舍寫《駱駝祥子》仍用北平方言土語,他有意放棄了以往的幽默風格,舍棄了語言上的俏皮,專心打磨小說情節(jié)。老舍說,“即使它還未能完全排除幽默,可是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實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擠出來的。”

      與文友們

      齊聚青島

      老舍、王統照、洪深、吳伯簫、孟超、趙少侯、臧克家、王余杞、王亞平、杜宇、李同愈、劉西蒙,這是一個夢幻般的作家群體,囊括了學者、作家、戲劇家、詩人,也點綴著青島的文化夜空。這12位作家在青島合辦了一份報紙的副刊——《避暑錄話》。

      在一次作家聚餐會上,有人提議,在青島《民報》上開設一個文藝副刊,為青島文藝的發(fā)展做點事情,結果一呼百應。如王亞平《老舍與避暑錄話》所說,既然大家相聚在此,就應該“干點事兒,不能荒廢下去”。作家們于是決定,給《民報》辦一個副刊,借避暑之名談點兒心里話,故取名為《避暑錄話》。1935年7月14日,依托青島《民報》,實則獨立編排、裝訂、發(fā)售的文藝副刊《避暑錄話》誕生了。

      老舍一家人

      老舍在《避暑錄話》發(fā)表了《談西紅柿》《再談西紅柿》《暑避》《等暑》等散文,他還在《避暑錄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丁》的意識流小說,主人公申明:“我,黃鶴一去不復返,來到青島,住在青島,死于青島,不想回去!”這似乎可以看作老舍的心聲。

      《避暑錄話》每周一期,辦了十期,隨著青島《民報》發(fā)行,也單獨發(fā)售,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都可以買到。《避暑錄話》帶有很強的時令色彩,因暑熱而生,臨秋風而凋。1935年9月15日,老舍在《避暑錄話》發(fā)表散文《“完了”》,是與讀者的告別語。

      在青島的三年,是老舍的黃金時代。老舍自己說:“從收入上說,我的黃金時代是當我在青島教書的時候。那時節(jié),有月薪好拿,還有稿費與版稅作為‘外找’,所以我每月能余出一點錢來放在銀行里,給小孩們預備下教育費。”

      老舍在青島的交游,多為《避暑錄話》作者群和山大教授。1936年4月10日,老舍請客,四位朋友中杜宇、孟超是《避暑錄話》的作者。

      老舍還在4月13日的日記中說,他去山大贈書,校長趙太侔、教育系教授葉石蓀、中文系副教授顏歆(字實甫,講哲學概論和西洋哲學史)、中文系講師臺靜農獲得了老舍的新作《老牛破車》。

      老舍在青島的幾則日記都具有濃郁的山東風情,如吃濰坊特色小吃朝天鍋,飲即墨苦老酒。朝天鍋帶有原汁原味的鄉(xiāng)野之氣,老舍和朋友們吃得很過癮。

      老舍的青島日記,還透露了青島的氣候特點。他寫道,“春天來得晚,4月14日,濟南的櫻花早已開放,青島中山公園里的櫻花,開放‘尚須三四日’”。

      七七事變后

      辭別青島

      老舍在青島安穩(wěn)而平靜的日子,被盧溝橋炮火震得粉碎。

      戰(zhàn)事打亂了老舍的習作節(jié)奏和寫作計劃。七七事變爆發(fā)時,老舍正在趕寫兩部長篇小說,一部是上海《宇宙風》雜志特約的《病夫》,另一部是天津《方舟》雜志特約的《小人物自述》。他說,“我無法寫下去,初一下筆的時候,還沒有戰(zhàn)爭的影子,作品內容也就沒往這方面想,及至戰(zhàn)爭已在眼前,心中的悲憤萬難不允許再編制‘太平歌詞’了。”老舍在《這一年的筆》中這樣寫道,《病夫》寫不下去了,自傳體小說《小人物自述》也只留下了前四章。

      駱駝祥子博物館內陳列的老舍作品。

      在青島期間,老舍承擔起文化抗戰(zhàn)的職責,他為青島的報紙寫稿,提供抗戰(zhàn)文章。在《這一年的筆》中,他描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青島,依然有序、同仇敵愾共御外侮。他說:“青島的民氣不算壞,四鄉(xiāng)壯丁早有訓練,碼頭工人絕對可靠,不會被浪人利用……等至半夜去聽廣播的,并不止我一個人。雖然誰也看出,膠濟路一毀,敵人海軍封鎖海口,則青島成為‘罐子’,可是大家真愿意‘打日本鬼子’!抗戰(zhàn)的情緒平定了身家危險的驚懼。”

      1937年7月后,老舍每天都會給青島當地的報紙撰文,直至8月12日被迫舉家離開青島。

      老舍之前已經和齊魯大學約定,秋初開學,教授國文系兩門課。老舍只身離開青島,先到濟南找房子,再接妻子兒女。老舍一想到,自此離開喜歡的青島,不知此生能否再來此定居,不由得悲從中來。


      文章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劉宜慶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fā)布者【劉宜慶】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亚洲的天堂A∨无码视色
      <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