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

      久久精品福利网站免费,亚洲色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久久水蜜桃网国产免费网手机 ,男女性高视频免费观看国内,老色鬼第一页av在线,久久久久精品婷婷

      浮士德精神的構(gòu)造——從歌德到尼采

      劉剛2023-02-14 15:01

      劉剛/文

      歌德精神“大團(tuán)圓”

      我們談到尼采的超人,就不能不提起歌德及其代表人物“浮士德”。

      “浮士德”在西方,可謂人本主義的一個代表,也是歌德本人的深入寫照,畢其一生書寫此書,從青年寫到老年,從神話寫到歷史,從學(xué)術(shù)寫到政治,從上帝寫到魔鬼,從圣人寫到凡夫俗子,他以“救贖”為主題,開啟了西方文明的大團(tuán)圓語式。

      我們知道,中國人的精神構(gòu)造有一明顯特征,那就是大團(tuán)圓,于是,有人就從《浮士德》里看到了中國文化,例如辜鴻銘,從中就看到了《周易》,因?yàn)椤吨芤住繁旧恚褪莻€大團(tuán)圓的宇宙樣式,無往不復(fù),周而復(fù)始,那豈不就是個天道大團(tuán)圓?

      而《浮士德》的結(jié)構(gòu),也正是個“從哪來,回哪去”的格式,從上帝那里來,回上帝那里去,從上帝與魔鬼靡菲斯特的賭約開始,以浮士德的靈魂得救為終,貫穿其中的精神,亦即浮士德精神,就被辜鴻銘目為乾卦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不過,這樣的說法近來也頗受人質(zhì)疑,因?yàn)椋绱苏f來,又把浮士德說到中國的圣人觀里去了,再怎么說,浮士德也不至于要做個中國式的“圣人”吧?

      但也不是沒有可能,以歌德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做圣人,也許就是他為浮士德設(shè)的一個選項(xiàng)。在西方文化里,雖然不缺這一選項(xiàng),但趨于神性的西方圣人,同棲于心性的中國圣人,還是不太一樣,一個通往上帝,另一則回歸自我,而浮士德似乎就徘徊在兩者之間,在靈魂得救的問題上,究竟是通過上帝來拯救,還是自己救自己?歌德仿佛主張兼而有之,所以,他在詩劇終了時,唱出了一句真理:唯自強(qiáng)不息者,終能得救。

      這一句是《浮士德》的結(jié)尾,可在《周易》里,卻是個開頭。歌德之于《周易》,或許有過深入了解,雖未如萊布尼茨那樣做過專門研究,但他對萊布尼茨的研究成果應(yīng)該有所掌握。歌德同萊布尼茨一樣,是知識領(lǐng)域的全才,天才中的天才,如果說萊布尼茨曾與牛頓交輝相映,那么另一位能在科學(xué)領(lǐng)域叫板牛頓的,那便是歌德了。

      所以,我們寧愿相信,歌德深諳《周易》之道,這樣,我們就能理解浮士德何以能得救,雖然他將自己的靈魂抵押給了魔鬼,同魔鬼約定,若以魔力助他成功,令他心滿意足,在某個時刻,對某一瞬間,讓他這樣說道:請停留一下,你真美呀!

      此語一出,魔鬼就可以把他的靈魂帶走了。可是,要有怎樣的情景,才能讓他說出那樣一句話呢?在滔天人欲退潮后,留在他心底的那一片澄明,終于顯現(xiàn)出來,升騰起來,他雙眼失明后,臨死前,說出了心中的愿景:我愿看見人群熙來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現(xiàn)在我懷著最幸福的預(yù)感,享受那至高無上的瞬間。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如此說來,人間成了天堂。

      高全喜在《浮士德精神》中,用了儒家語式的小我、大我,對浮士德進(jìn)行解讀,以其個體生命為小我,以人類全體為大我,確立了人類精神進(jìn)化的標(biāo)志。

      魔鬼看人,只知其個體生命的小我,而不知我在進(jìn)化中,可以從小我擴(kuò)展至大我,能從個體生命發(fā)展出人類精神,故其與浮士德立賭約,賭的是小我而非大我,那時,就連浮士德本人,也是只知有小我,不知有大我,蓋因其大我尚未有成。

      從小我向大我進(jìn)化,儒家說,這便是“圣化”,做圣人,就是從小我的個體生命里,做出個大我的人類精神。孟子在《盡心下》里,對“圣化”做了一個描述,他是這樣說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shí)之謂美,充實(shí)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我們用孟子的說法,來與《浮士德》對照一下。?

      圣化,從“可欲”開始,始于對人的欲望的認(rèn)可,故其為善行的動力因,當(dāng)教堂鐘聲從自殺的懸崖上,喊停了浮士德,從此便喚醒了他心中的“可欲”。

      接下來,就要“立信”,欲無信不立,或自立,或以契約立,在孟子,是反求諸己以自立,而浮士德則以契約方式,將自己的靈魂抵押到魔鬼的手里。

      “充實(shí)”是一個美的歷程,其于孟子,乃以仁義禮智注入心中,開啟“四端”之美,以其“光輝”,成就大我。其于浮士德,則是契約的生命,有了新的投入,使其“可欲”,得以滿足,以此展開其生命歷程,那就是“美”——“可欲”之美。當(dāng)其從書齋走向社會,從故紙堆走向新生活,一個新世界——“可欲”的世界向他展開,江山與美人,一齊向他青睞,對他來說,那真是“可欲”呀!

      從此,他心想事成,事事如意,還有比這更美的嗎?而事實(shí)卻是,每當(dāng)其“可欲”得逞之時,便給世界留下一個受難日,他的兩次愛情經(jīng)歷,留下了兩個悲劇,還有他開疆拓土,要為人類建立樂園時,卻導(dǎo)致了一對安居樂業(yè)的老夫婦的慘死。

      以“可欲”行善,而收獲的卻是惡果,有人說,這是神魔二重性在他身上互動所致,神與魔、人與魔的兩個賭約,成為他生命中的宿命,而這兩個賭約中,唯魔鬼能一以貫之,浮士德不知上帝與魔鬼的賭約,上帝似乎也不知魔鬼與浮士德的賭約,若就其全知全能而言,上帝應(yīng)無所不知,若以對契約精神的尊重而言,當(dāng)亦有所不知。

      于是,魔鬼成為三者關(guān)系中最為能動的那一方,他能上下其手,左右逢源,穩(wěn)操必勝之局,但他無論如何想不到,人性之中,有一種既非神性亦非魔性,我們稱之為“自性”的根由,其覺醒,使人能突破神魔二重性,最終破了魔鬼之局。

      那魔鬼的如意算盤原來是這樣的:我把他推入放肆的生活,讓他吃喝玩樂,令其發(fā)呆、拘泥、驚慌失措,再將美食放在他的唇邊誘惑,引發(fā)其無厭的欲火,使其哀求,求解饑渴,這就使得他即使不委身于惡魔,也必徹底墮落。可結(jié)果呢?

      人有自性,一旦覺醒,就超越那個“可欲”的世界以及自身,從個體生命的小我向著人類全體的大我邁進(jìn)了,魔鬼的賭約,只對“可欲”的小我有效,他能拿到手的,只能是小我的尸體及其尸欲,對于那個“大而化之之謂圣”的大我則無效。

      可生命的進(jìn)化,靈魂的躍遷,都往大我去了。賭約里,魔鬼對人性失察,輸了浮士德一著,不得不任其自性也就是靈魂揚(yáng)長而去。在神魔賭約中,則因人性經(jīng)受了魔鬼考驗(yàn),并未在考驗(yàn)中沉淪,反而升華起來,當(dāng)浮士德從個體生命的小我,化為人類全體的大我時,那便是人性的勝利,是人性對于魔性的勝利,并非靠了神性的助力。

      神在這場人性與魔性的對決中,“無為而無不為”,他什么也沒做,卻取得了最后的收獲,收獲了浮士德的靈魂,美其名曰“救贖”,實(shí)際上是摘桃子來了。

      當(dāng)浮士德因雙目失明,被魔鬼控制,而生命垂危時,上帝并未出現(xiàn),神跡沒有發(fā)生,但那是浮士德最需要幫助的時刻,由此可見,上帝無意救人性命,他感興趣的是收獲靈魂。于是,最悲慘的情景出現(xiàn)在浮士德身邊:魔鬼找來游尸,為他挖墳。

      可那挖墳的響聲,他卻聲聲入耳,誤以為那是自由的樂土開工了,自由的人民就要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還有比這更美的嗎?他終于滿足了,可以帶著美去死,于是,他沖著心愿,大喊一聲:美呀!我可以停止了……便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結(jié)局,魔鬼沒有料到,上帝也不知道,就如同伊比鳩魯?shù)脑幼隽艘淮纹边\(yùn)動,那運(yùn)動其動力因,非因神性,亦非由魔性,而是出于自性。那自性,用了孟子的話來說,便是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自性一出,不以上帝,不離上帝,歌德隱約其意于神魔之間,故其雖非神性所致,卻要取得神性認(rèn)可,讓神性以“救贖”的名義出現(xiàn),予上帝以尊嚴(yán)。

      然其與魔性對沖,或以魔性助力小我,造就“可欲”世界,或以自性沖決魔性網(wǎng)羅,成就一個大我,其于魔性之肯定與否定,終于結(jié)了一個美的碩果。帶著美去死,是個結(jié)局,一個大團(tuán)圓的結(jié)局——美的大團(tuán)圓。在大團(tuán)圓中,人性與神性、魔性由彼此對立的存在統(tǒng)一起來,而那統(tǒng)一性就是美,美非基于神性,亦非來自魔性,而是從人性之中的自性里發(fā)展出來。

      唯有美能使之統(tǒng)一,成其為人、神、魔三位一體,此種關(guān)系,如同《幾何原本》之三角形,作為宇宙本體,構(gòu)成世界原型,成為最高存在,但已不再是神以三角形為原本創(chuàng)造世界,而是人、神、魔三者形成新的三角關(guān)系,以此開創(chuàng)新世界。

      尼采的“進(jìn)化論”

      開創(chuàng)新世界,神已不再具有唯一性,而是加入了人性與魔性。

      我們來看浮士德的命運(yùn),就不獨(dú)由神性所決定,魔性也參與進(jìn)來,與神對賭,神的唯一性由此被神魔二重性所取代,加以浮士德自性的覺醒,這才是根本,三者之中,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是人性的成長,不但突破神魔二重性的屏障,而且越來越顯示出主體性的力量,在宇宙這個三位一體的大木桶中,人性已經(jīng)不再是短板了。

      可人不是最脆弱的嗎?因?yàn)槿藭姥剑枷胗秩绾危刻J葦畢竟是蘆葦,該死的還得死。然而,死又如何?于是,生,還是死?作為一個問題,被人提出,當(dāng)哈姆雷特王子還在被這個問題困惑時,我們的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已經(jīng)有了答案。

      答案,并非死到臨頭時才有,而是他在與魔鬼的賭約中,早就預(yù)設(shè)好了的先決條件。在賭約里,他將死與美相關(guān)聯(lián),只要他說出“美呀”,就可以去死,然后,任由魔鬼將他的靈魂帶去。如此約定,應(yīng)無歧義,但關(guān)鍵在于對“美”的看法,魔鬼眼里只有“可欲”之美,以為只要滿足了他的“可欲”,就能達(dá)到賭約的目的。顯然,魔鬼低估了人性,那些“可欲”之美雖然都滿足了他的要求,但都不足以讓他停下來。因?yàn)椋延辛俗孕裕孕杂凶孕缘淖非螅孕宰非蟪剑侨诵詫ι裥耘c魔性的超越。對于自性來說,“可欲”之美,只是美的泡沫,止于表象誘惑,難以滿足自我——自性之我對于本質(zhì)的追求,本質(zhì)的美是什么?是自由。惟自由來臨時,他才會停下來說一聲:美!

      可自由對他來說,只是個錯覺,并未真的來臨,魔鬼利用這個錯覺,將錯就錯,要他去死。此舉,看似魔鬼的勝利,實(shí)則隱含了違約,魔鬼能滿足他的“可欲”,卻不能滿足他的自性對美的追求——自由,當(dāng)自由就要來臨時,魔鬼已知要敗。

      于是,趕緊下手,魔鬼叫來游尸,替他挖墳,要在浮士德喊出自由之前,把他埋了,將他的靈魂帶走,一了百了,沒想到臨死前,他還是喊出了自由。而自由,非魔鬼所能提供,這就使得魔鬼已無法滿足浮士德“帶著美去死”的要求,惟以騙局,以假亂真,以假當(dāng)真,魔鬼才能將浮士德的靈魂帶走。

      此時此刻,上帝出手了,派來天使,將浮士德的靈魂從魔鬼手里奪走,在人魔賭約中,上帝看似旁觀,實(shí)為仲裁,魔鬼作弊了,上帝必須出手,但非拯救,他沒有偏袒浮士德,而是根據(jù)契約,做公正判斷,像法官一樣,對雙方履約作出判決。

      上帝判定,魔鬼違約,以騙局竊取了浮士德的自由的靈魂,使得本來應(yīng)該上天堂的,差一點(diǎn),就被魔鬼帶到地獄里去了,于是,上帝該出手時就出手。

      上帝出手,不但救了浮士德,亦以浮士德自救,何以如此說來?蓋因上帝還有另一個賭約,那就是神魔賭約,神魔對賭,拿了浮士德的命運(yùn)來下注,以其靈魂做賭注,若由魔鬼得逞,則不但浮士德敗了,連上帝也敗了,上帝若敗,這世界還能存在?以此,后果不堪,想象中,難免要出現(xiàn)地獄吞沒人間的悲慘,這時,我們就會情不自禁悄悄自問一聲:上帝若為賭徒,人類如何自處?對此,歌德無言,問題已在其間。

      接下來,面對這個問題的人,便是尼采,他在歌德的沉默處,如閃電一笑,開始了他的發(fā)言,你們想想吧,他會怎么說?大概會這樣說道:一個權(quán)力意志健全的人,不能總是活在上帝與魔鬼的賭局里吧?不能老是在跟著上帝去天堂或被魔鬼帶下地獄之間做選擇吧?在神魔二重性的束縛里,人類如何能進(jìn)化?這哪里是人的出路呢。

      悠悠萬事,惟此為大,那便是人類的進(jìn)化!在尼采看來,古往今來的人類文明,其于人本身,未嘗有過進(jìn)化,這是因?yàn)閹е锏娜祟愇拿髯咤e了路,非神即魔,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獄,從未有過一條人類自己的路線,跋涉在進(jìn)化的荒原。

      那么人的進(jìn)化之路該怎么走?進(jìn)化與魔鬼無關(guān),所以,魔鬼就不必說了。要說進(jìn)化,就得從上帝說起,首要一條,那就是人必須換個走法,換一條路走,不要老是跟著上帝走——走向神化,也不要總用神性的標(biāo)準(zhǔn)來要求自己——走向圣化。就此而言,人的進(jìn)化,當(dāng)然不是被救贖的人性的神化,亦非神性指導(dǎo)下向神看齊的人的圣化,而是從人性出發(fā),走向人的自性的進(jìn)化,以自性追求自由,這便是浮士德式的進(jìn)化。

      本來浮士德已然實(shí)現(xiàn)自性的進(jìn)化,無需神來救贖,但歌德不是尼采,不能像尼采那樣說一聲“上帝死了”,就可以對世界另作安排。歌德在文化上,是保守主義者,在哲學(xué)上,是主張有機(jī)整體論者,這兩點(diǎn)決定了他只能在原來文化的基礎(chǔ)上開啟新世界,在他的新世界里,既要有神性在前面引導(dǎo)——通往星辰大海,也要有魔性在身后鞭策——以人類對于地獄的恐懼,當(dāng)然,還要有人的自性的進(jìn)化——與神魔三足鼎立。

      歌德生怕其世界失去原有的平衡,這就要求它必須從舊世界的機(jī)體里自然生長,視其生命之形態(tài):有如未盡之江流,后浪推前,滔滔而行,進(jìn)于天涯;有如不息的山風(fēng),新葉催陳,飄飄而落,歸于林下;新舊各美其美,一視同仁;前后各行其是,一脈相承。而非將其打破,致山破頭,使水?dāng)嗔鳎f一聲改天換地,便重新建構(gòu)。

      自然,在這里,不光是文明之前與人相對的那個自然界,它同時還包括了文明之后人自身的歷史傳統(tǒng),當(dāng)我們說“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就不單說人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說人是人自身的歷史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總之,自然是個自明的前提,是人之所由而來,是人之所往而去,是從自然界到人自身、從人自身到人自性的進(jìn)化過程。

      這樣的自然,或?yàn)槔献铀?ldquo;道法自然”的那個“自然”?

      究其歌德,似乎還未上升到那個第一性的高度,那應(yīng)該是與上帝平齊才有的高度,然而,它在上帝那里,卻換了一個說法,把它說成了“道成肉身”。那“肉身”,便是上帝自身,也就是他身體自然的那個樣子,對此,歌德也已習(xí)以為然,早就把“道成肉身”視為自然,而且深信不疑,從未有過疑問。

      可尼采就不那么安分,若他碰到“道成肉身”,很可能會這樣問:何以“道成肉身”,而非“道在肉身”?“道”之與“身”,究竟孰為根本?曰“成”以“道”為本,“在”以“身”為本,這樣一問,便轉(zhuǎn)換了宇宙之根,改變了人類之本。

      在尼采看來,歌德只有肯定,沒有否定,而他卻倒轉(zhuǎn)過來,一切從否定開始,進(jìn)行價值重估,而否定之最高的否定,便是對神的否定,一句“上帝死了”,那真是“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以之自詡的宋人陳亮未必能行,但尼采是真的做到了,同尼采的超人哲學(xué)比起來,陳亮的王霸之學(xué)不過徒有其表、空有其言而已。

      浮士德之死,仿佛預(yù)告了尼采的命運(yùn),都難逃一個悲慘的結(jié)局——皆因精神錯亂而死。如果說浮士德是超人的先驅(qū),那么歌德先于尼采預(yù)告了超人之死。在歌德那里,不是上帝死了,而是超人死了,他的上帝,并非康德那樣的“自在之物”,而是像黑格爾說的深藏于歷史進(jìn)程的“理性的狡計(jì)”——上帝與魔鬼的賭約,便是如此。

      上帝作為“理性的狡計(jì)”,暗中操弄人類的命運(yùn),并非出自對人類的惡意,而是他對所有存在的運(yùn)作方式,即使表達(dá)對人類的愛,也只能如此,他太深邃了,不但給人的理性也給他自己留下一個無解的問題:從哪里來?往何處去?他也不自知。如果沒有魔鬼作為他的對立面存在,沒有人類的命運(yùn)做他的鏡子,他如何認(rèn)識自己?

      或曰,上帝是怎么死的?海德格爾認(rèn)為,上帝一定是且必須是自然死亡,人為致死,不可思議。而尼采卻說上帝是被人謀殺的,如其所言,倒也有其前因。在古代世界里,上帝已被人謀害過一回,其于近代,自文藝復(fù)興以來,就開始邊緣化了。先是宗教改革,上帝從教會退到《圣經(jīng)》,政教分離后,又從君權(quán)神授退到天賦人權(quán),從皈依信仰的神圣法退到基于理性的自然法,一步步撤退,退到其存在需要理性證明時,卻在理性的拷問下,從唯一創(chuàng)世神和救世主退到物理學(xué)的“第一推動力”和哲學(xué)的“自在之物”。

      當(dāng)理性至高無上——比上帝還高時,康德就毫不猶豫地把上帝從純粹理性的領(lǐng)域請走了,把它下放到實(shí)踐理性的范疇,當(dāng)他說上帝不可知時,那就等于在認(rèn)識論里宣告“上帝死了”。至于實(shí)踐理性范疇的上帝,在《浮士德》里,表現(xiàn)得就不怎么樣,拿人類的命運(yùn)來跟魔鬼賭,如此主宰者,人類難免要問一問:是否靠得住?如此一問,會問得上帝在實(shí)踐理性的范疇里也難以立足,人的理性就會邁過上帝這道門檻的自我進(jìn)化。

      追求自由的動力因,終于有了自己的目標(biāo),浮士德到達(dá)了目的因的門口,若往前再邁出一步,他就成為超人了,但他還是沒有邁出這一步,因?yàn)椋谒木窠Y(jié)構(gòu)里,還有神魔二重性存在,還有個天堂和地獄的去處,要確認(rèn)上帝死了,沒了天堂、地獄,才會有新出口。那是個怎樣的出口?尼采提供了一個說法,叫做“永恒的輪回”。

      于是,有人會問道:那“輪回”究竟又是個什么樣子呢?

      尼采想到了“火”,不但想到了古希臘的那一把“永恒的活火”,還想到了古波斯的拜火教,從赫拉克利特到查拉圖斯特拉,他都提到了,從火的生與滅的周期性變化里,他不但看到了邏各斯,更看到了輪回。“輪回”是一個很東方的提法,西方人喜歡講邏各斯,在這一點(diǎn)上,尼采傾向于東方,跟著東方,進(jìn)入“永恒的輪回”了。

      但“輪回”的周期性又表現(xiàn)出何等樣式?火只是一種象征,可以作為一個詩意的元素提出,但它難以呈現(xiàn)“永恒的輪回”的周期律構(gòu)造的理性樣式。我們知道,西方有“化學(xué)元素周期表”,但那只是由元素構(gòu)成的物性論的樣式,而非人生導(dǎo)向的天、地、人整體性的“輪回”樣式,與“輪回”肖似,中國有一個,那就是《周易》。

      《周易》可以說是中國式“輪回”,不但為“輪回”提供了一個有關(guān)天、地、人整體性的義理架構(gòu)的說明,還為“輪回”呈現(xiàn)了一個具體化的術(shù)數(shù)樣式。可尼采,卻不能像萊布尼茨那樣用《周易》來對“輪回”做出回應(yīng),而以自我回應(yīng)。讓我們來聽一聽他的心聲:當(dāng)天空透過其破碎了的遮蓋物,閃爍著純凈的目光時,當(dāng)教堂的廢墟上,長滿了千篇一律的青草和紅色的櫻菽花時,我就喜歡坐在教堂和神的墳?zāi)古浴N疫€沒有找到那個可以為我生兒育女的女人,也許有一個人為我所愛:啊,我愛你,永恒!

      據(jù)說,他在臨死前,說了一句:媽媽,我真傻!他為什么要這樣說呢?難道像老子說的那樣,他要“復(fù)歸于嬰兒”嗎?豈止“嬰兒”呀!他簡直要復(fù)歸于“玄牝之門”,回到母親的子宮里去,讓自我開始“永恒的輪回”,讓真理再出生一回。

      (作者近著《文化的江山》1-7卷,中信出版社)

       

      自由思想者,獨(dú)立學(xué)術(shù)人

      熱新聞

      久久精品福利网站免费
      <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