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涼山“付費支教”事件引起了輿論熱議。據(jù)潮新聞報道,暑假臨近,不少研學機構推出的大涼山支教研學項目已售罄,甚至還有候補者在排隊。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受商業(yè)利益驅使,一些研學機構將大涼山的孩子包裝為“尋求支教老師的學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費萬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證書、鄉(xiāng)村助學研學報告”的機構項目。在這些機構的渲染下,大涼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場”。
付費7萬參與“支教”,作秀的背后是什么?根據(jù)報道,大學生通過花錢參與支教研學項目者,可以獲得志愿服務時長、調研報告、社會實踐經歷等,以便于申請留學、擇校、評優(yōu)等;相關組織機構則在這一過程中賺得盆滿缽滿。于是,輿論的槍口指向了相關機構和參與的大學生。的確,為了氪金和賺錢,把神圣的支教活動當做公益秀場,這反映出一種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的畸形價值觀,為山區(qū)孩子帶來了嚴重的錯誤示范。但是,從更深層次看,是什么樣的土壤滋生了這種畸形的價值觀?付費支教是表,高校對于學生的評價體系才是里,如果洶涌的輿論單單指向參與的學生和機構,一段時間內,付費支教這樣的亂象可能會偃旗息鼓,但付費寫論文、付費考證書、付費實習等一系列作秀丑聞又該如何制止?
目前,國內各高校的學生評價體系主要由綜測和績點兩大部分組成,績點主要涵蓋的是學業(yè)成績,綜測則是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評價,綜測和績點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能不能評獎、評優(yōu)、保研等。近年來,隨著競爭壓力的加劇,大學生在綜測和績點上的內卷之風愈演愈烈。由于績點往往需要實打實地努力學習才能提高,越來越來的學生開始選擇在相對簡單的綜測上下功夫,甚至不惜動用“鈔能力”,比如注冊“皮包公司”、買專利、付費實習、付費發(fā)論文、付費參賽、付費考證等。可以說,引起輿論熱議的“付費支教”只是高校畸形綜測評價體系的衍生物中的一角,只有相關高校及時修正完善綜測評價體系,堵住制度的漏洞,才能制止這股越走越偏的內卷之風。
事實上,推動綜測改革,很多學校已經在路上。比如2023年9月,西北工業(yè)大學航天學院出臺《航天學院關于本科生綜合測評的補充規(guī)定》,對學生每學年可申請綜測認定的學科競賽項目、論文、發(fā)明專利等作出數(shù)量限制。此外,學生與直系親屬或學歷、職稱、職務明顯高于本人的合作科研成果、競賽獎項等僅作為參考,不納入學生本人綜合測評成績計算體系。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成果、論文、學科競賽獲獎等成果應經學院審核鑒定,未通過審核鑒定的成果不納入綜合測評。再比如,筆者本科就讀于南方某高校,當時我們學校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志愿者組織,每年寒暑假,學院都會組織或布置專門的社會實踐任務,并對社會實踐成果進行嚴格考核,學生如果通過其他非官方組織參與志愿活動,幾乎不可能獲得學分或者綜測的認定。
通過綜測的鞭策,的確可以激勵學生多多參與社會實踐,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但如果學校的綜測評價制度本身存在問題,淪為一些“玩家”的氪金工具,必將加劇學生之間的不公,帶壞校風、學風,影響到樹德育人的根本。面對“付費支教”這樣的丑聞,不僅要糾正參與學生的價值觀,加強對相關機構的監(jiān)管,相應學校也應當做出反省,及時堵住制度漏洞,這樣才能標本兼治,讓綜測這根“指揮棒”在大學教育中發(fā)揮更多積極作用。
來源:紅網 作者:楊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