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

      久久精品福利网站免费,亚洲色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久久水蜜桃网国产免费网手机 ,男女性高视频免费观看国内,老色鬼第一页av在线,久久久久精品婷婷

      睹物思人,古今對話: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系列(5)

      文博時空2023-09-10 08:51

      文博時空 作者 劉暢等 從帝王將相到后宮女眷,再到文人墨客、術(shù)士名門,古人將許多承載著時代精神的信物留與今人,我們再通過破譯解讀實現(xiàn)古今對話。文物如明珠、如琥珀,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凝固了特定時間與空間,折射出大人物與小人物的思想、創(chuàng)造力和探索精神。這些禁止出境的文物,就像他們的化身,等待后人品悟。

      除此之外,性別關(guān)系、權(quán)力演變、階層差異也在我們凝視文物的那一剎被傳遞出來。接下來,我們將一一講述這些珍貴文物背后的人物,讓我們一起走進(jìn)歷史,走進(jìn)那些歷史人物的世界,感受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才華、他們的情感和他們的追求。

      西周

      01

      周武王姬發(fā)

      利簋

      西周 中國國家博物館

      周武王姬發(fā),岐周(今陜西岐山)人。周文王姬昌嫡次子,西周王朝建立者、軍事家。約公元前 1046 年,武王聯(lián)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討伐暴君紂王統(tǒng)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zhàn)”。商軍潰敗之后,身為“有司”(當(dāng)時中國古代的官職)的“利”得到周武王賞賜給他的青銅,并鑄造了一件銅簋,作為永世的紀(jì)念。由于這件青銅簋是利所鑄造,所以人們就稱它為利簋。

      利簋銘文中所記載的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并逢歲星當(dāng)空,印證了《尚書·牧誓》中所記載的“時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為商周斷代提供了年代依據(jù),所以,利簋也被稱作“武王征商簋”。

      姬發(fā)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在當(dāng)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qiáng)全國統(tǒng)治的作用。在殷商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礎(chǔ)上,西周王朝建立了更加強(qiáng)大的王權(quán)體系。周公制禮作樂,禮制高度發(fā)達(dá),對其后數(shù)千年的古代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

      西周天亡簋

      西周 中國國家博物館

      周武王(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 1043 年)時期,天亡簋鑄成,記錄了周武王姬發(fā)在伐紂滅商后舉行祭祀大典,祭奠多虧祖先和父親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紂成功,確立周朝的統(tǒng)治地位。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舉行儀式,祭祀典禮之后,武王舉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賞賜,鑄造這件簋來銘記榮寵。

      天亡為誰,學(xué)者多有推測,有泰顛、史佚、太公望多種解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馮時先生認(rèn)為天亡為文王之子。

      02

      周康王姬釗

      大盂鼎

      西周 中國國家博物館

      西周貴族“盂”作此鼎祭祀其祖父南公(南是“南宮”的省稱,南公是周初名臣南宮適之后),所以稱“大盂鼎”。銘文記載的是周康王姬釗(約公元前 1036-前 996 年,周朝第三任君主,周武王姬發(fā)的孫子)在宗周(西周王都)對盂的一次冊命,大致內(nèi)容是:康王首先追述文王受天命、武王滅商的功德,總結(jié)了殷商因酗酒亡國的歷史教訓(xùn),康王強(qiáng)調(diào)自己要秉承先王懿德,并且追述盂深受周王的恩澤、早年在周王朝貴胄學(xué)校成長的經(jīng)歷,告誡盂也要效仿其祖父南公,輔佐上司榮氏,勤于奉公、恪盡職守;其次記載了天子任命盂繼承祖父南公的官職,掌管軍隊,負(fù)責(zé)訴訟,輔佐周王治理天下,并賞賜給盂秬鬯、服輿、旗幟和車馬等;最后盂盛贊周王的美德,制作了這件祭祀祖父南公的寶鼎。

      03

      周成王姬誦

      何尊

      西周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何尊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尊內(nèi)底鑄有銘文 12 行、122 字銘文。銘文大意是,周成王(公元前 1042 年-公元前 1021 年)五年在四月丙戌日,對父親周武王舉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動。周成王(姬誦)在京室對宗族小子何進(jìn)行訓(xùn)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天命,武王滅商后,則告祭于天說:“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義民”,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心統(tǒng)治民眾。你們作為宗族小子,要效仿父輩為周朝效勞,完成使命。周成王在訓(xùn)誥完畢后,對何賞賜了 30 朋貝,何為了紀(jì)念這一榮寵,因此作此尊,用來祭祀他的父親。銘文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義民”,是目前發(fā)現(xiàn)文物中關(guān)于“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

      春秋

      01

      越王勾踐

      春秋越王勾踐劍

      春秋 湖北省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1965 年 12 月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望山楚墓群 1 號墓。在劍身正面靠近劍格處寫有兩行鳥篆銘文,分別是“越王鳩淺 自作用劍”,經(jīng)專家考證,鳩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向我們表明了這把劍的身份和地位。

      越王勾踐劍為何出土在楚國貴族墓中,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后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于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則是戰(zhàn)利品,即公元前 309 年至公元前 306 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戰(zhàn)國

      01

      曾侯乙

      曾侯乙編鐘

      戰(zhàn)國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約公元前 475-約公元前 433 年)是周朝開國重臣南宮適之后,曾國國君。在位約 30 年間,曾侯乙擅用車戰(zhàn),非常重視樂器制造與音律研究。

      曾侯乙編鐘的甬鐘正面、鉦(zhēng)部有“曾侯乙乍持用終”錯金銘文,表明鐘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曾侯乙是周朝開國重臣南宮適之后,曾國國君。曾國屬于西周王朝經(jīng)營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曾國的建立實現(xiàn)了周王朝對江漢地區(qū)的有效控制。

      編鐘內(nèi)有一枚楚惠王(?—公元前 432 年)贈給曾侯乙的镈(bó)鐘,銘文記載楚惠王五十六年接到來自西陽曾侯乙的訃告,于是為曾侯乙制作了一套宗彝,送到西陽作為祭奠的儀禮,讓曾侯乙永遠(yuǎn)享用。

      曾侯乙墓外棺

      圖片戰(zhàn)國 湖北省博物館

      此棺重約七噸,原位于地下 13 米深的墓穴之中,是其墓室內(nèi)的主棺。棺內(nèi)套有一內(nèi)棺,成殮著墓主人的尸骨。曾侯乙的遺骸顱骨額不寬,顱骨不大,犬齒窩不發(fā)達(dá),鼻前棘小,身高 161 厘米。考古證明曾侯乙乃病變之軀,只活了 42 歲。

      曾侯乙青銅尊盤

      戰(zhàn)國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尊盤裝飾紛繁復(fù)雜,頸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 字銘文,盤內(nèi)底同樣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 字銘文。研究人員推測,曾侯乙青銅尊盤原為曾國先君所用,曾侯乙繼而用之。因為尊盤內(nèi)銘文中的“乙”是后期打磨后補(bǔ)刻上去的,此前此處銘文是與(與),曾候與是曾國國君之一,在位時間早于曾侯乙。

      02

      中山王厝

      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戰(zhàn)國 河北博物院

      中山國是由鮮虞人在燕趙交界建立的國家,因城里有山所以叫中山國。方案出土于中山王“厝”(公元前 344 年—公元前 308 年)墓。中山王厝(cuò)是中山國的第五任君主,在戰(zhàn)國紛爭的形勢中,他開創(chuàng)了中山國的新局面。

      案,是古人席地而坐時使用的小桌子,也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家具品種之一。案框一側(cè)沿口上刻有銘文十二字:“十四祀,右車,嗇夫郭 ,工疥”,記述了器物鑄造者、墓主人墓葬的級別和浩大的墓葬場面。大意為“中山‘厝’王十四年,右車工匠‘郭’制作,監(jiān)工人‘疥’”。

      中山王鐵足銅鼎

      戰(zhàn)國 河北博物院

      中山王鼎為中山王“厝”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鼎身刻有銘文 469 字,內(nèi)容記述了該鼎為王十四年所制,斥責(zé)燕王噲讓位相邦子之,遭致國破身亡,頌揚自己的相邦司馬,輔佐少君謙恭忠信,以及率師征燕,奪城數(shù)十座,擴(kuò)大疆土數(shù)百里的功績。告誡嗣子汲取吳國吞并越國、越國覆滅吳國的教訓(xùn),要警惕周圍敵國等。

      銘文中提到“皇祖文武、桓祖成考”,說明在“厝”之前,還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四位先王。方壺的出土,彌補(bǔ)了史書中對中山王世系缺失記載的遺憾,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03

      商鞅

      戰(zhàn)國商鞅方升

      戰(zhàn)國 上海博物館

      方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銘文,器外壁刻有銘文 75 字,記載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 344 年),大良造鞅(即商鞅)頒布標(biāo)準(zhǔn)計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大良造鞅”即商鞅,該件器物因此得名。戰(zhàn)國商鞅方升初置于“重泉”(陜西蒲城縣),后轉(zhuǎn)發(fā)至“臨”地(不知現(xiàn)今何地)。

      商鞅(約公元前 395 年-公元前 338 年),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nèi)黃縣梁莊鎮(zhèn))人,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wèi)鞅、公孫鞅。后因在河西之戰(zhàn)中立功獲封商于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qiáng)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qū)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fēng)民俗,并制定了嚴(yán)酷的法律;經(jīng)濟(jì)上商鞅主張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tǒng)帥率領(lǐng)秦軍收復(fù)了河西。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zhàn)敗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

      秦朝

      01

      秦始皇嬴政

      銅車馬


      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是考古所見的最大的組合型青銅器,對研究中國秦代冶煉與青銅制造技術(shù)、車輛結(jié)構(gòu)等具有極重要的價值。在秦代,安車又稱辒辌車,曾作為秦始皇出巡乘輿。《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關(guān)于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的記載,多次提到辒辌車。二號車的出土使人不僅對秦代鹵簿制度和古代馬車陪葬制度有了進(jìn)一步了解,更對古代安車的形制結(jié)構(gòu)有了明確認(rèn)識。

      兩乘銅車馬一為“立車”,一為“安車”,均為古代單轅雙輪車,并按秦代真人車馬 1/2 比例制作。一號車是秦始皇乘輿中的立車,又名高車。一號車雖然有傘但四周敞露,又配有兵器,實質(zhì)上應(yīng)該是兵車。二號車轡繩末端有朱書“安車第一”四字,由此可認(rèn)定其為古代安車。

      西漢

      01

      呂雉

      西漢“皇后之璽”玉璽

      漢 陜西歷史博物館

      呂雉(?-公元前 180 年 8 月 18 日),字娥姁(xū),碭郡單父縣(今山東單縣)人,漢高帝劉邦之妻,通稱呂后、漢高后等,與唐朝的武則天并稱為“呂武”。

      早年嫁給泗水亭長劉邦,生下劉盈和魯元公主。劉邦即位后,呂雉參與誅殺韓信、彭越。漢惠帝劉盈即位后,她被尊為皇太后,成為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

      據(jù)《漢宮舊儀》記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紐。”璽印的上方雕著一只螭虎,雙目圓睜,張口露齒,形象兇猛,在璽印的側(cè)面還陰刻有云紋,底面刻有“皇后之璽”四個篆體字,方正、規(guī)范、勻正、充實,是典型的漢代篆書特征。帝后直接使用的遺物發(fā)現(xiàn)很少,這枚“皇后之璽”玉印是漢代皇后玉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對研究秦漢帝后璽印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02

      辛追

      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漢 湖南博物院

      辛追(公元前 217-前 168 年),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她的兒子是利豨。辛追是 1972 年長沙馬王堆漢墓1號的墓主。1972 年 1 月 16 日考古工作者首先發(fā)掘了馬王堆漢墓一號墓。隨著發(fā)掘的深入,一具女尸出現(xiàn)在考古學(xué)家的面前,隨后墓主人的身份也得到了證實,她就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夫人辛追。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辛追的尸體竟完全沒有腐爛,皮膚白皙甚至還保有彈性,就連手腳關(guān)節(jié)都還能活動,是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不腐濕尸。

      辛追夫人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30 歲時利蒼去世時,兒子利豨襲爵,但由于利豨年少,打理侯府、經(jīng)營家族的重任就落在了辛追夫人身上,辛追夫人將侯府打理的井井有條。作為丞相夫人的她,享受著萬民景仰的尊貴,過著極為奢華的生活。后經(jīng)解剖發(fā)現(xiàn),她因膽絞痛引起冠心病發(fā)作而死亡,至此,一位牽絆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武士走卒的奇女子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直裾素紗禪衣 

      漢 湖南省博物館

      辛追墓葬具的最外層槨板和內(nèi)槨板之間有東、西、南、北四個邊廂。西邊廂相當(dāng)于辛追夫人的倉庫,里面有吃的、穿的、用的,用一個個竹箱子裝起來。素紗襌衣出土?xí)r就是在西邊廂的一個竹箱子里,里面有綿袍、單衣,還有裙子、襪子,一共十四件。

      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 

      漢 湖南省博物館

      辛追夫人墓中這幅的 T 型帛畫又名“非衣”、“銘旌”、“魂幡”,它的作用之一是為了作為死者靈魂的寄托、標(biāo)志死者的靈魂以示區(qū)別。這幅帛畫內(nèi)容包括了許多神話故事,充滿宗教氣氛,上面畫著辛追夫人死后,受到人間的祭享,在天地之間被兩頭巨龍馱著向上飛往天界。

      03

      中山靖王劉勝

      長信宮燈

      漢 河北博物院

      西漢長信宮燈,1968 年于中山靖王劉勝(公元前 165 年-前 113 年)妻竇綰(wǎn)墓中出土。劉勝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公元前 154 年,受封中山王,在位 42 年,是西漢中山王中在位時間最久的人。而竇綰則是竇太后(漢文帝劉恒的皇后,漢景帝之母)家族之人。

      關(guān)于長信宮燈的所有者,先后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專家認(rèn)為,銅燈是專門為“陽信家”制造的,“陽信家”是此燈的最初所有者,而“長信尚浴”(主管皇太后沐浴事宜)和“今內(nèi)者臥”(主管宮中坐臥帷帳)則是負(fù)責(zé)銅器制造的工官。根據(jù)漢代宮廷中的人物關(guān)系,專家推測此燈可能是漢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竇太后讓其宮官“長信尚浴”和“內(nèi)者臥”制造并贈與其孫女陽信長公主(漢景帝劉啟之女,因嫁給平陽侯曹壽,又稱平陽公主)。其后,陽信長公主又把燈轉(zhuǎn)送給她的弟弟中山靖王。

      劉勝金縷玉衣

      漢 河北博物院

      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兩漢時期的高級殮服,根據(jù)編綴縷線的不同,又可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其中金縷玉衣是等級最高的殮服,通常只有皇帝和諸侯王可以使用。

      漢代人認(rèn)為玉可以防腐,身著覆蓋全身的玉衣,可以保護(hù)尸身永遠(yuǎn)不朽。由此可以推斷,金縷玉衣是當(dāng)時工匠為劉勝打造的殮服,希望可以使尸身永遠(yuǎn)不朽。

      04

      霍去病

      茂陵石雕 

      漢 陜西茂陵博物館

      霍去病(公元前 140 年-前 117 年),河?xùn)|郡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人,西漢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漢武帝皇后衛(wèi)子夫及大司馬大將軍衛(wèi)青的外甥,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同父異母兄長

      陜西茂陵以東約一公里處,聳立著一座奇特的土丘,土丘上下散落著許多大石和石雕,很像一座小山,其南側(cè)立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一座石碑,上面寫著“漢驃騎將軍大司馬冠軍侯霍公去病墓”。其實茂陵石雕及霍去病墓的原始狀態(tài)早在數(shù)十次盜墓和歷史洪流中消失殆盡,留在我們面前的是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海桑田巨變的茂陵墓區(qū)。

      關(guān)于西漢將領(lǐng)霍去病及其墓最早的記載見于《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據(jù)司馬遷記載,霍去病年少有為,打仗不習(xí)兵法,講求隨機(jī)應(yīng)變。漢武帝給他府邸卻遭婉拒,留下“匈奴未滅,無家也”的豪言壯語。在西漢元狩六年(前 117 年),因病逝世,年僅 24 歲便“為冢像祁連山”。“馬踏匈奴”為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紀(jì)念與象征意義最強(qiáng)的作品,馬為漢代武力強(qiáng)盛的標(biāo)志,西漢馬踏匈奴展演西漢征服匈奴的歷史過程,為霍去病征戰(zhàn)匈奴的形象寫照。

      三國

      01

      朱然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三國 現(xiàn)藏馬鞍山市博物館

      三國爭雄,時局動蕩。相對于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中原地區(qū),江東(今長江下游江南一帶)的環(huán)境顯然更加溫和。有利于文明的保存與發(fā)展。東吳大將朱然(182 年—249 年)的知名度并不算高,且其有過“擒關(guān)羽”的故事,人們出于對關(guān)公的信仰導(dǎo)致對其故意貶低,因此朱然在后世演義小說中的形象也不太正面,《三國演義》甚至虛構(gòu)他在夷陵之戰(zhàn)中被趙云一槍刺死。但實際上,朱然卻是吳國后期最為德高望重的將軍,一生屢立戰(zhàn)功。他出身東吳豪族,少時曾為孫權(quán)同窗好友,北抗曹魏,西拒蜀漢,最終官至左大司馬、右軍師,在東吳軍界是僅次于陸遜的二號人物。朱然于赤烏十二年(249 年)去世,享年 68 歲,孫權(quán)為之素服舉哀。朱然墓受過盜墓者的盜擾,但依然保存了 140 多件隨葬品,包括漆器、木器、青瓷、陶器和大量銅錢。

      木屐于漢代、魏晉時代盛行于中國。比如登山之際,李白為了追慕東晉大文學(xué)家謝安,便穿著謝公屐登山,謝公屐說的就是此種質(zhì)地堅硬的木屐。在三國孫吳漆木屐沒有出土以前,一般認(rèn)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發(fā)明的,此物的發(fā)現(xiàn)向世人展現(xiàn)了 1700 年前中國木屐的實物,也證明了中國 2 世紀(jì)前后就已創(chuàng)造了發(fā)達(dá)的漆工藝。日本人引以為國粹的“木屐”根子在中國。

      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

      三國 現(xiàn)藏馬鞍山市博物館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漆器在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并在上層社會中流行,這件作為陪葬品的貴族生活圖漆盤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食器,其為木胎制成,色彩為黑紅二色,盤上共繪有12個人,有騎馬人,有對鏡梳妝人,有宴兵圖,還有跪坐宴飲人。文物專家稱贊,工匠用筆簡練,以流暢的線條描繪出貴族生活的閑適愜意。盤中用色講究,層次清楚,完美地表現(xiàn)了三國時代吳地漆器彩繪的高超工藝水準(zhǔn)。

      吳皮胎犀皮漆鎏金銅釦耳杯(2 件)

      三國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犀皮漆器實物,鎏金銅釦的裝飾,又進(jìn)一步添飾了它的奢華度。在古代,耳杯也被叫作“羽觴”,在東晉永和九年(353)的蘭亭雅集中,王羲之、謝安等六朝風(fēng)雅的頂級代表在賦詩時所采用的工具,便是這小小的羽觴。把羽觴放在流動著的彎曲水道中,大家各自席坐于水畔,載著酒的羽觴飄到了誰的跟前,就由誰來作詩一首,這就是所謂“曲水流觴”了。上巳節(jié)曲水流觴習(xí)俗的出現(xiàn),大概是在東漢至西晉之間,在此之前的羽觴耳杯,往往被用在頗為正式的宴樂場景之中,與黃鐘大呂之聲相伴。把盛酒羽觴放在曲水之中,如同小舟一般隨波漂流,讓微風(fēng)與水流兩大自然之力,去協(xié)同決定輪誰賦詩喝酒,是魏晉之世方能達(dá)致的風(fēng)雅與不羈,也是魏晉之世在一番亂離之后,方能悟徹的覺醒與超越。

      隋朝

      01

      李靜訓(xùn)

      隋綠玻璃蓋罐

      隋 中國國家博物館

      李靜訓(xùn)(600 年-608 年),字小孩,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縣)人,北周大將軍李賢曾孫女,光祿大夫李敏之女。

      李靜訓(xùn)活著的九年是隋朝盛極的九年。彼時,隋朝完善了中央集權(quán)的國家管理制度,初步確立了科舉制,減少管理層級,簡化官制,建立了相應(yīng)的獎懲制度,開創(chuàng)了被后人稱為“開皇之治”的繁榮時期。李靜訓(xùn)的外祖母名楊麗華,是南北朝時期北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女兒。李靜訓(xùn)的母親宇文娥英是楊麗華的女兒,父親則是光祿大夫李敏。李靜訓(xùn)從小便深受外祖母寵愛,一直被撫養(yǎng)在宮中。大業(yè)四年夭折后(608 年)厚葬葬長安城內(nèi)的萬善尼寺。

      李靜訓(xùn)去世的第二年楊麗華也因病去世,臨終前向楊廣囑咐要善待自己的女兒宇文娥英。可是最終,宇文娥英和盛極一時的李氏家族還是死在楊廣手里,在李靜訓(xùn)去世后的十年,偌大的隋朝轟然倒塌。

      墓葬石槨石棺雕制精美,隨葬大量金銀玉器和瓷器、玻璃器等,琳瑯滿目,宛如微縮的人間繁華,是保存最完整、等級規(guī)格最高的隋代墓葬。墓中隨葬了大量珍寶,綠玻璃蓋罐便是其中之一,供陳放香水專用。

      隋綠玻璃小瓶

      隋 中國國家博物館

      李靜訓(xùn)墓發(fā)掘出土了 24 件玻璃制品,包括杯、罐、扁瓶、無頸瓶、管狀器、卵形器、小珠等,器類較多,年代明確。隋綠玻璃小瓶以綠色玻璃制成,瓶雖不高,但器物壁極薄,晶瑩玉潤,色澤透亮,且不同部位深淺變化不一。

      唐朝

      01

      唐太宗李世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唐 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年),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 年在位)。他的名字意為“濟(jì)世安民”。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堪稱“千古一帝”。后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大秦”是中國古代對東羅馬帝國(今土耳其、敘利亞一帶)的稱呼;“景教”是基督教一個流派,稱聶斯托利派。這塊碑石含 1780 個漢字及數(shù)十?dāng)⒗麃單摹T敿?xì)記載了景教的教旨、儀式以及自唐太宗貞觀九年(635 年)沿絲綢之路從波斯(今伊朗)到西域再到長安這一路線,東傳入中國后一百五十年間的活動情況。

      景教是從基督教的反對派開始的。景教,基督諧音。景教開山祖聶斯托爾任君士坦丁堡主教期間,力主圣母瑪利亞不是“神之母”而是“基督之母”,從而遭到安提阿學(xué)派的排斥、放逐。480 年聶斯托爾死于流謫地埃及。聶的傳人與信徒們?yōu)榍笊媾c敘利亞教派相結(jié)合,成立了獨立教會景教、摩尼教和襖教成為波斯帝國的三大宗教。并隨著波斯文明輻射到中亞,后經(jīng)粟特人傳入中土。

      昭陵六駿石刻  (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雅 4 幅)

      唐 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昭陵六駿石刻是唐貞觀十年立于陜西省禮泉縣唐太宗昭陵北司馬門內(nèi)的 6 塊大型浮雕石刻,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

      “太宗旨在振王業(yè),王業(yè)艱辛告子孫。”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戰(zhàn)天下時,常騎駿馬沖鋒陷陣。為了告訴子孫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同時也為了表達(dá)對與他共同征戰(zhàn)的六匹駿馬的懷念,建昭陵時,李世民親自參與了昭陵的規(guī)劃和設(shè)計。下詔將“朕所乘戎馬,濟(jì)朕于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即為紀(jì)念六匹隨之征戰(zhàn)疆場的戰(zhàn)馬而刻制,傳為當(dāng)時工藝家閻立德、畫家閻立本所作。

      宋人摹閻立本《步輦圖》卷

      唐 北京故宮博物院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640 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

      閻立本為唐朝宰相、著名畫家,他的人物畫首先是具有強(qiáng)烈的現(xiàn)實性和政治意義。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當(dāng)時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側(cè)重描繪著名歷史人物,用以警示后人,弘揚治國安邦之大業(yè)。

      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卷

      唐 故宮博物院 

      唐太宗李世民深愛王羲之書法,得《蘭亭序》真跡,奉為至寶,命朝中善書法者摹拓數(shù)本,廣賜王公大臣,馮承素版便是臨摹本之一。在傳世摹本中最為精美,體現(xiàn)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shù)風(fēng)神,接近原跡的唐摹本;且既保留了照原跡勾摹的痕跡,又顯露出自由臨寫的特點,摹臨結(jié)合。

      前隔水有“唐摹蘭亭”四字標(biāo)題,引首乾隆題“晉唐心印”四字。后紙有宋至明20家題跋、觀款,鈐鑒藏印 180 余方。其流傳經(jīng)過,根據(jù)各題跋、印記和記載,大致經(jīng)過南宋高宗趙構(gòu)、理宗趙昀內(nèi)府、駙馬都尉楊鎮(zhèn),元書法家郭天錫,明內(nèi)府、戲曲作家王濟(jì)、收藏家項元汴(字子京,號墨林),清乾隆內(nèi)府等。

      國詮《善見律》卷

      唐 故宮博物院藏

      這份作品寫于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廿二年(648 年)。唐代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皆篤信佛法,所以有著大量的經(jīng)書需求,在印刷術(shù)不夠發(fā)達(dá)的時代多手抄經(jīng)書,便有“經(jīng)生”職位的存在。經(jīng)生國詮奉敕手抄小乘佛教律部重要經(jīng)典《善見律》,四千四百多字,一筆不茍,整齊勻凈。

      今日所見唐人寫經(jīng)主要為百年前敦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多出民間寫手,且斷爛殘破;此卷是皇家珍品,千年傳世,首尾俱全。它曾入南宋內(nèi)府,鈐有高宗“紹興”、理宗“緝熙殿寶”二璽;元代曾歸書法家趙孟頫、皇姊祥哥剌吉兩大藏家;明代華夏、董其昌及清康熙年工部尚書王鴻緒曾藏;入清宮后著錄于《秘殿珠林續(xù)編》。卷后宋末元初畫家趙孟頫、馮子振、趙巖、邢侗、董其昌等大家的題跋相互輝映,為之增重不少。

      02

      武則天

      涅槃變相碑 

      圖片唐 現(xiàn)藏山西省藝術(shù)博物館

      武曌[zhào](624 年-705 年 12 月 16 日),一般被稱為武則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

      涅聚變相碑畫面突出涅聚與再生主題,并輔以彌勒三尊,最終達(dá)到宣揚彌勒降生的目的,“武周代唐”過程中以佛教為輿論工具,宣稱武后為“彌勒佛下塵”,這通造像碑正是意在圖解“武則天登基合乎天意”。碑的下端刻有年號——天授二年,這一年為 691 年,即武則天剛剛當(dāng)上女皇的第二年。

      武則天登基后,立即詔令全國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命僧人講解,一時間全國各地紛紛建起了大云寺,廣傳《大云經(jīng)》。因為《大云經(jīng)》在其易世革命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武則天退位其子李顯恢復(fù)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詔毀大云寺,全國各州的大云寺焚毀殆盡,該碑流傳至今實屬不易。

      唐人《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

      唐 遼寧省博物館

      這份書法作品完成于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 年),又名《萬歲通天帖》;是武則天(624 年-705 年)命宮中畫師勾填王羲之、王獻(xiàn)之及其族人墨跡的唐摹本,共七人十帖該帖勾填完畢后,原本又退還給王方慶;可惜原十卷早已亡佚,現(xiàn)僅存此勾摹本。以勾摹之精,出處詳明而倍受重視,為后世研究東晉書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

      卷有宋岳珂(岳飛之孫)題跋中記述本帖始末,又有元詩文家張雨,明書法家文徵明、明書畫家董其昌等人題跋。鈐有宋元明清諸多收藏印記。后入清內(nèi)府秘藏。在流傳過程中,曾兩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無錫華氏真賞齋大火,再次是清乾隆年間清宮失火,猶存火燒痕跡。重裝后次序有所變動,致無法通讀,至今猶襲未變。

      03

      章懷太子李賢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1組)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

      章懷太子李賢(655 年 1 月 29 日—684 年 3 月 13 日),字明允,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則天次子。

      永徽五年臘月(655 年 1 月)出生,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為太子侍讀。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愛。上元二年(675 年),太子李弘猝死后,冊立為皇太子,期間三次監(jiān)國,得到唐高宗稱贊、朝野擁戴和武后猜忌。調(diào)露二年(680 年),以謀逆罪名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 年),武則天廢帝主政后,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盡,年僅二十九歲。

      垂拱元年(685 年),詔復(fù)雍王爵位。唐中宗神龍二年(706 年),追贈司徒官爵,以親王禮陪葬乾陵。唐睿宗景云二年(711 年),追謚章懷太子,與太子妃房氏合葬。曾召集文官注釋《后漢書》,史稱“章懷注”,具有較高史學(xué)價值。

      在這幅壁畫中,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一個無頭人騎著一匹高頭白馬走在最前面,這應(yīng)該是就是章懷太子李賢,但不幸的是,它的頭部已經(jīng)自然脫落,這不禁讓人結(jié)合起章懷太子的凄慘生活。作為太子,李賢曾三次監(jiān)國,并得到高宗褒獎和群臣擁戴,可見這個年輕太子堪當(dāng)大任,是帝國合格的接班人。然而,當(dāng)時正值他的母親武后政治得意之時,母子二人因此互忌,頗多嫌隙。武后也多次以書信方式責(zé)備太子,宮中則流傳著太子不是武后親生的謠言,最終太子未能幸免而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但也正因墓主人復(fù)雜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才造就了如此不受拘束,題材多樣,非常寫實的墓葬。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1組)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

      盡管墓室主人章懷太子的一生有榮有辱,但樂觀的唐人還是把一些快樂的事件和場面用壁畫的形式留在他的墓道里。墓室中最吸引人注意的莫過于墓道西壁的《馬球圖》。如此栩栩如生的壁畫,為我們再現(xiàn)了大唐時期最風(fēng)靡的運動:打馬球。

      04

      唐睿宗李旦

      景云銅鐘

      唐 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景云二年(711 年),唐睿宗李旦(662 年 6 月 22 日-716 年 7 月 13 日,曾用名李旭輪、李輪、武輪,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朝第五位皇帝)巡游周至,夜宿行宮,夢見霞光滿天,祥云繚繞,以為吉兆,遂下令鑄鐘以志。鐘起初是被懸掛在剛落成不久的唐景龍觀“行三重樓以憑觀”的鐘樓上,因此,稱這口鐘為“景云鐘”,亦稱“景龍觀鐘”。

      05

      唐玄宗李隆基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圖片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玄宗李隆基(685 年 9 月 8 日—762 年 5 月 3 日),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他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712 年 9 月 8 日—756 年 8 月 12 日在位)。

      1970 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的一個金銀器窖藏內(nèi)。經(jīng)考證,壺上舞馬銜杯的形象,表現(xiàn)的是唐玄宗生日祝壽的場面。舞馬是盛唐時期流行的一項娛樂活動,唐玄宗有數(shù)百匹訓(xùn)練有素的駿馬,能跟著音樂起舞并銜杯祝壽,是玄宗生日“千秋宴”上的壓軸保留節(jié)目。

      唐玄宗天寶年間每逢“千秋節(jié)”都會在興慶宮勤政務(wù)本樓下舉行盛大宴會,接受文武百官、外國使臣和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的朝賀,并以舞馬助興。據(jù)說一次舞馬演出舞到興處,馬兒屈膝向皇帝祝壽,皇帝大喜,賜酒給跳舞的馬匹,舞馬以口銜住酒杯,一飲而盡,喝下去以后馬就醉了。唐朝宰相、詩人張說的一首詩里就寫道:“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根據(jù)考古學(xué)家的研究,這種形制的壺在遼金時代的古墓中常有發(fā)現(xiàn),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但在唐代金銀器中還是首次見到。這件銀壺的出現(xiàn),正是唐代漢族和契丹等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顯證。

      常陽太尊石像 

      圖片唐 山西藝術(shù)博物館(太原純陽宮)

      出土于山西省運城鹽湖區(qū)景云道觀遺址,景云觀自唐高宗弘道元年(683)“置觀伊始”,至睿宗景云年間(701—711)竣工,歷時 28 年。這尊石像是景云觀建成后,于開元七年(719)刻造的。景云觀在明朝嘉靖年間和清朝乾隆年間經(jīng)歷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修繕,但在民國期間被付之一炬,只留下殘垣斷壁。

      此像底座正面刻天尊像銘并序,左右兩側(cè)線刻弟子道士像和供養(yǎng)人姓氏:“觀主趙禮上為并元神武皇帝皇后,下為七祖三師見存家眷及一切群生,敬造常陽天尊像一鋪。”唐玄宗繼位之后一改武后時期延續(xù)下來崇佛的種種行為,重新提振道教,接續(xù)推行自唐朝開國時期推行的崇道政策,提高道教的地位。道教至此在唐朝達(dá)到了全盛時期。

      06

      唐懿宗李漼

      八重寶函

      唐 法門寺博物館

      唐懿宗李漼(833 年-873 年),原名溫,宣宗長子,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公元 859-873 年在位)。唐懿宗賜贈金銀器,是供奉佛祖釋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1987 年 5 月 5 日發(fā)現(xiàn)于陜西寶雞法門寺地宮,收藏于寶雞法門寺博物館。在地宮出土的物賬中有明確記載:“恩賜金銀器物寶函等并新恩賜到金銀寶器衣物。”

      函內(nèi)盛放著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層是一個檀香木函,里面套裝著三個銀寶函、兩個金寶函、一個玉石寶函和一座單檐四門純金塔,但因最外層為檀香木銀棱盝頂寶函出土?xí)r已殘朽,故只見七重。

      佛骨舍利,是佛祖釋迦摩尼去世之后,弟子將其尸體焚化而得的遺物。法門寺中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三枚影骨、一枚靈骨。而放置在八重寶函之中的,就是三枚影骨之一。影骨并非真正的舍利骨,而是為保護(hù)舍利骨特意制作的。

      佛骨盛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迎奉佛骨盛典,是在唐高宗顯慶四年,唐高宗為使佛教更符合中國的傳統(tǒng)習(xí)俗及臻于中國化,為舍利鑄造金棺銀槨(即寶函),并按中國儒家的最高禮儀埋葬于黃土之下(即地宮)。李氏皇朝迎奉佛骨,隊儀莊嚴(yán)浩大,沿途頂禮膜拜者由長安(今西安)延至鳳翔(今寶雞)三百余里,成為一時盛況。

      咸通末年,唐懿宗從法門寺迎取佛骨舍利,是晚唐最后一次奉迎舍利的盛舉,但佛骨尚未送還,懿宗逝世,新繼位的僖宗匆忙將舍利送還封瘞塔下地宮之中,后來不到 30 年,唐王朝覆亡。

      銀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

      唐 法門寺博物館

      此錫杖股側(cè)銘刻:“文思院準(zhǔn)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huán)錫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兩,內(nèi)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hù),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弘愨”。

      從銘文可以看出這枚錫杖是咸通十四年(873 年)敕造的,這是唐懿宗執(zhí)政時期,和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其它文物一樣,都是唐懿宗御賜,供奉佛祖舍利的。錫杖使用了黃金二兩,白銀五十八兩,打造錫杖的工匠名叫安淑鄖,還有幾位負(fù)責(zé)人的官職和姓名都刻在上面。

      五代十國

      01

      南唐中主李璟

      周文矩《重屏?xí)鍒D》卷

      五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卷為五代周文矩所作。該卷描摹南唐中主李璟(916 年-961 年 8 月 12 日,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 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與其弟會棋的情景。景遂、景達(dá)、景逖會棋情景。頭戴高帽,手持盤盒,居中觀棋者為中主李璟,對弈者是齊王景達(dá)和江王景逖,人物容貌寫實,個性迥異。圍棋起源于中國,是古人非常喜愛的一項活動,作為南唐帝王的李氏兄弟也是圍棋愛好者。

      在君王的支持和帶動下,該時期繪畫藝術(shù)蓬勃發(fā)展,一時名家輩出,中后期君王還時常召集繪畫名手,給君臣皇族的宴飲賦詩等活動畫圖作紀(jì),《重屏?xí)鍒D》便屬于這類描寫帝王閑居享樂的紀(jì)實之作。

      《重屏?xí)鍒D》完成以后,周文矩隨即將它上呈給了中宗李璟,后來,中宗李璟病亡,他的兒子后主李煜即位,將《重屏?xí)鍒D》藏在了皇宮書畫庫內(nèi),好好保存。北宋時期,宋徽宗得到《重屏?xí)鍒D》后,視若珍寶,把它放置在宣和內(nèi)府里,命人嚴(yán)加保存。現(xiàn)存的是流傳下來的摹本,被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內(nèi)。該圖無名款,只有“政和”“宣和”印璽,以證明為北宋趙佶內(nèi)府所藏。

      02

       南唐后主李煜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

      五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所作,描繪了官員韓熙載(902 年-970 年 8 月 31 日)家設(shè)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關(guān)于《韓熙載夜宴圖》的繪制,有說法為:韓熙載出自豪門,才能超群。眼看南唐政治江河日下,自己卻無力挽回,因而“恥為之相,故以聲色晦之”。后主李煜(937 年 8 月 15 日-978 年 8 月 13 日)很想重用韓熙載,卻聞其“放意杯酒間,竭其材,致娛樂殆百數(shù)以自污”,于是命顧閎中夜間遣至韓熙載府第,偷看韓熙載行樂的每一個場面,想借以圖畫勸告韓熙載停止夜夜歌舞升平的放蕩生活。

      宋代摹本在南宋時曾被內(nèi)府收藏,流傳至清代雍乾時期再次被收入宮禁之中。溥儀被逐出故宮時將其攜出,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又流入民間。后來被近代繪畫家張大千重金將其買下,珍愛有嘉。后來他將畫帶到香港,以很低的價格轉(zhuǎn)讓給祖國大陸,使瑰寶得以重歸故宮。

      宋朝

      01

      宋太祖趙匡胤

      北宋刻開寶藏本《阿惟越致經(jīng)》(1卷)

      宋 中國國家圖書館

      《開寶藏》是我國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經(jīng),是歷代漢文雕版大藏經(jīng)之祖。北宋初期,朝廷對佛教采取保護(hù)政策;宋太祖趙匡胤(927 年-976 年)建國后,馬上廢止后周世宗的毀佛詔令,復(fù)興佛教,并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宋太祖開寶四年(971 年)命人雕造佛經(jīng)全藏,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 年)告成;因始刻于開寶時,后世遂稱《開寶藏》。北宋末年,金兵攻破東京汴梁,在城內(nèi)外大肆劫掠,北宋政府收藏的典籍書板,包括佛經(jīng)道藏,或被金兵燒毀,或為捆載北去;收藏《開寶藏》經(jīng)板的顯圣寺亦被金兵縱火燒毀,《開寶藏》經(jīng)板從此不知下落。全藏本已無傳,此卷是至今保存極為完好版,可為比較今日流傳的譯本提供重要參照。

      據(jù)方廣锠、李際寧編《開寶遺珍》著錄,海內(nèi)外目前僅山西省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佛教協(xié)會圖文館等八家公藏機(jī)構(gòu)保存十二卷,另有部分殘片,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02

      宋徽宗趙佶

      趙佶《草書千字文》卷

      宋 遼寧省博物館

      宋徽宗趙佶(1802-1135 年),是宋代開國以來的第八位皇帝,曾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其兄宋哲宗病逝時尚無子嗣,向皇后于同月?lián)砹⑵錇樾碌郏文旮哪晏枮椤敖ㄖ芯竾薄?/p>

      趙佶自幼愛好詩詞書畫,他自創(chuàng)“瘦金書”,開創(chuàng)院體畫的“宣和體”畫風(fēng)等,是中國古代少有的藝術(shù)全才。宋徽宗在位 26 年,亡國后被俘,飽受折磨而死,終年 54 歲,后葬于永佑陵,后世對他的評價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從 195 件禁止出境文物來看,宋徽宗是和文物相關(guān)度最高的皇帝,很多文物都與他有關(guān)。

      此卷作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 年),是宋徽宗趙佶(1082 年-1135 年)40 歲書法大成時之作。橫 1172 厘米,無一接縫;云龍紋生動規(guī)整,猶留唐人遺韻,對研究宋代造紙技術(shù)彌足珍貴。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作品中挑出一千個不同的字,命文學(xué)侍從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啟蒙讀物,即《千字文》。宋徽宗在書法上有較高的造詣,除自身創(chuàng)作瘦金體外,也喜歡書寫《千字文》,一生寫了多卷。現(xiàn)存有兩件,其中一件是他22歲時創(chuàng)作的《瘦金書千字文》,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另一件,便是該作《草書千字文》。

      宋朝時,這份書法作品藏于御府;作品問世不過 5 年,北宋滅亡,該作被金人擄走,藏于金昌明內(nèi)府;后來流入南宋權(quán)相賈似道手中。明朝時期,先藏于晉王府,后被項子京所得。清初被藏書家、文學(xué)家梁清標(biāo)所藏,后為近代壯濤閣諸家遞藏,并載之著錄。

      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宋 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高堂春睡,外面雨過天青,他瞧著外面水洗一樣的青色天空,不由得心曠神怡,于是他給汝窯燒瓷的工匠傳下一道圣旨:“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瓷樽始于宋,汝窯、定窯、龍泉窯均有燒造,是陳設(shè)用品。所見傳世宋代汝窯天青釉弦紋樽只有兩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以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亦收藏一件。

      北宋官窯弦紋瓶

      宋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官窯瓷器。宋徽宗決定“棄汝興官”,在開封自置窯口,創(chuàng)燒華貴端莊的瓷器。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有北宋、南宋官窯之分。北宋官窯存世年代為北宋后期宋徽宗政和年間,以燒制青瓷為主,窯址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后北宋官窯隨北宋的滅亡而終結(jié)。雍正皇帝曾多次把玩北宋官窯弦紋瓶,特別鐘愛這件弦紋瓶,曾在雍正七年(1729 年)詔命管理窯廠事務(wù)的淮安關(guān)監(jiān)督年希堯仿燒此瓶。

      北宋官窯貫耳尊

      宋 吉林省博物院

      北宋官窯貫耳尊造型仿春秋青銅器,貫耳尊是春秋時王公貴族玩游戲的一種投壺。1111 年,北宋皇帝宋徽宗創(chuàng)立了官窯,窯口的屬性為皇家御窯,主要目的是為皇家燒制禮器,以祭祀祈福之用。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

      宋 北京故宮博物院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chuàng)作的絹本設(shè)色畫。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tǒng),畫面細(xì)致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gòu)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

      作為畫家的宋徽宗,從不放任宮廷畫家自由創(chuàng)作,他對宮廷畫家在形式和趣味上,都有嚴(yán)格的要求。徽宗的審美情趣,即成為決定藝術(shù)風(fēng)格的絕對標(biāo)準(zhǔn),宮廷畫家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作品,在題材和表現(xiàn)技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其審美趣味和傾向。王希孟以宮廷畫家的身份,創(chuàng)作了《千里江山圖》。

      年僅 18 歲的王希孟,曾在宋徽宗創(chuàng)辦的培養(yǎng)繪畫人才的學(xué)校——畫學(xué)學(xué)習(xí),宋徽宗覺得他是個畫畫的好苗子,還親自給他指導(dǎo)。聰明的王希孟經(jīng)宋徽宗點撥后,不到半年,就畫出了這幅輝煌的巨作。

      《千里江山圖》自北宋末,幾百年間不知輾轉(zhuǎn)何處,清初時收入內(nèi)府,溥儀出宮時攜出該畫卷,后流落民間,最后由國家購回。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宋 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畫為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jì)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和當(dāng)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xiàn)的并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wù)沉重。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后,首先將它呈獻(xiàn)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并鈐上了雙龍小印。

      元朝

      01

      沐英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元 南京市博物館

      沐英(1345 年-1392 年),字文英,濠州(今安徽鳳陽)定遠(yuǎn)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lǐng),明太祖朱元璋與孝慈皇后馬氏的養(yǎng)子。自幼顛沛流離,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元朝制瓷工匠以典型的戲曲故事為題材創(chuàng)造青花繪畫,以表現(xiàn)圣主賢臣的政治意義。1392 年,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被作為沐英的陪葬物長埋地下。

      明朝

      01

      明孝端皇后

      九龍九鳳冠

      明 中國國家博物館

      九龍九鳳冠的主人是明孝端皇后(1564 年-1620 年),原名王喜姐,本姓黃。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浙江省余姚市)人,生于北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明神宗朱翊鈞的皇后,榮昌公主朱軒媖之母。

      萬歷五年(1577 年),時年僅十四歲的王喜姐憑借自身的聰穎、端恪,在禮部為明神宗選舉秀女時,入選為淑女,后被冊立為皇后。萬歷九年(1581 年)十二月初四,生皇長女榮昌公主朱軒媖。萬歷二十四年(1596 年),撫養(yǎng)李貴妃的二子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王皇后善于規(guī)勸調(diào)和,多次在神宗面前保護(hù)時為皇太子的明光宗朱常洛,褒獎賢良正直的大臣。又時常分出自己的用度賑災(zāi)以及發(fā)軍餉,是以她的美名遍及四海。

      萬歷四十八年(1620 年)四月初六午時,王皇后崩,時年五十七歲,謚曰孝端皇后。光宗即位,上尊謚曰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圣顯皇后。熹宗即位,與明神宗合葬于定陵。

      1957 年 10 月 20 日,北京明定陵地宮的最后一扇石門被開啟,考古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了擺在地宮里的三具棺木,分別屬于萬歷皇帝、孝端皇后和后來被萬歷的孫子天啟皇帝追封為皇太后的孝靖太后。其中萬歷和孝端的棺木保存較好,孝靖棺木因為是遷葬來的,已腐朽不堪。經(jīng)過清理,地宮里的 29 個隨葬儲物箱里共出士了 2648 件精美的文物。


      圖片 | 劉暢等

      排版 | 小謝

      設(shè)計 | 子彤

      版權(quán)與免責(zé):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wù),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gòu)成投資等建議
      久久精品福利网站免费
      <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