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

      久久精品福利网站免费,亚洲色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久久水蜜桃网国产免费网手机 ,男女性高视频免费观看国内,老色鬼第一页av在线,久久久久精品婷婷

      六朝道教那一把火——從瑯琊到永嘉

      劉剛2023-06-14 22:13

      劉剛/文

      “老子“成了時尚

      孔子說,道若不行,他就下海,也就那么一說。

      而道家之徒卻真的下海了,先是方士出海,武帝一死,游仙就停止,隨著道教興起,濱海地區(qū)的方士改稱為道士了。

      陳寅恪在《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guān)系》“引言”中,言及東晉孫恩之亂與濱海地域的關(guān)系,以及自后漢至南北朝此三百年間天師道與政治,以為此間動亂,策動于以瑯琊為中心的濱海地域。

      亂緣起于方士道教化,轉(zhuǎn)化之樞紐就在瑯琊。

      秦漢方士,原本走上層路線,以瑯琊為據(jù)點(diǎn)拉動王朝出海,引導(dǎo)帝王游仙,但游仙難以為繼,方士遂告破產(chǎn),轉(zhuǎn)而與庶民社會結(jié)合,向道士轉(zhuǎn)化,改走群眾路線,從海外轉(zhuǎn)向海內(nèi),從海島轉(zhuǎn)入山林,從仙界走向民間,發(fā)展民間宗教組織——道教。

      而其始作者,便是瑯琊人于吉。起初,他也走上層路線,后漢順帝時,他讓弟子宮崇上書以“陰陽五行家言,雜以巫覡語”,顯然還是當(dāng)年方士那一套,所以,被朝廷目為“妖妄不經(jīng)”。

      其時,儒學(xué)獨(dú)尊,黃老告退流落于江湖,于吉便拿來同齊地陰陽五行學(xué)說結(jié)合,并與民間巫術(shù)同化,搞了一本黃老道《太平清領(lǐng)書》,還像方士那樣,用了神跡包裝,但后漢不是前漢,順帝不是武帝,他不必巡海,也不想游仙,內(nèi)心里只有一部《孝經(jīng)》。

      官場受阻,方士之路不通,于吉就到民間去,立精舍,修道場,制作符水,治病救人,往來于瑯琊與吳會之間,向道士轉(zhuǎn)變。流風(fēng)所及漢高故里,沛豐之地本就是漢家黃老學(xué)說的淵藪,被他形式化和儀式化,開始向道教轉(zhuǎn)化,轉(zhuǎn)化出了道教宗師。于吉只是開了個轉(zhuǎn)化的頭,創(chuàng)教者別有領(lǐng)袖,如天師道師祖張道陵。

      張道陵為漢留侯張良八世孫,漢封張良“留”地,就在今徐州市豐縣,其子孫便“留”于豐地,其中便有張?zhí)鞄煛?/p>

      張?zhí)鞄熍c于吉大約同時,順帝拒絕了于吉,卻要留用天師,非以方士,而是以博士用之。但天師就是天師,不是官身能留住的,他有自己的去處,天師就得有天府。他未回老家創(chuàng)教,而是往西南方向去,比諸葛亮還早,一如當(dāng)年漢高祖,他率先入川了。

      對于漢家龍脈的了解,得之先祖真?zhèn)鳎T葛的《隆中對》看來也只能算是他的后生,他入川時,尚不知有如此后生。

      其道術(shù)來源,也源于先祖。比于吉,天師多了一位術(shù)士先祖。先祖張良,本來就是個俠士策士術(shù)士復(fù)合人物,漢定天下后,他不愿在君臣關(guān)系中扭曲自我,不愿意在朝廷中被官身束縛,便游仙去了。子孫受他影響,其父大順,稱“桐柏真人”,曾客居江南,宿天目山中,妻感北斗而孕,遂歸沛豐生子,名曰陵,字輔漢,欲其追遠(yuǎn)先祖,既“輔漢”以用世,又登“陵”以成仙也。

      葛玄《神仙傳》中,言其早年曾“為太學(xué)書生,博采五經(jīng)”,晚乃退身“學(xué)長生之道”,行走于河洛之地,煉丹北邙山中,時“值中國紛亂,在位者多危”,漢已式微,“陵”避亂世,葛玄說他“退耕于余杭”。他不是去了龍虎山嘛,怎么說是“余杭”呢?

      龍虎山,今在江西鷹潭,昔時,卻因其處于江西與江東之間,地近“余杭”,故略言之也。山名“龍虎”,或謂其山勢環(huán)抱,狀若龍盤虎踞,或曰其山原名云錦,“陵”于此煉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陵”隱于龍虎山中,修道約30余年。

      期間,于吉游走于海岱與吳會之間,而河北則有張角之流受了《太平清領(lǐng)書》的影響,興起了太平道,發(fā)動黃巾起義,喊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dāng)立”的口號,結(jié)果,被鎮(zhèn)壓了。

      而于吉傳教活動的地理空間,三國時期多半屬于吳國地盤,不幸,也碰到了參與過鎮(zhèn)壓太平道的東吳小霸王孫策,孫策以其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從于吉身上嗅出了異端政治味道,不由分說,誰勸都無用,一味霸悍的將其殺了,而眾人卻道尸解而去。

      “陵”之所在,也是東吳地盤,道教在此已難以開展,其身家也不怎么安全,故其于龍虎山中,放眼天下,也許就想到了他那位“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先祖,就想到了漢之所以為漢的根本之地——漢中,先祖張良就曾建議劉邦接受漢王封號到漢中去,他何不遵先祖遺教,追尋先祖遺跡,也率弟子入蜀去?

      入蜀后,他并未直奔漢中,而是先在鶴鳴山隱居,《神仙傳》里,葛洪說他在山中“既遇老君,遂于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

      練了三年,神丹已成,葛洪說他“未敢服餌”,為什么?那是因?yàn)樗?ldquo;若服之”,就“當(dāng)沖天為真人”。可他一想到自己“未有大功于世”,還有遺憾,所以,他決定先“為國家除害興利,以濟(jì)民庶”,了卻一番人間事,然后再服神丹,如鶴沖天,輕舉云霄,到那時,“庶無愧焉”。

      創(chuàng)教,要以思想為指導(dǎo),思想來源于老子,但老子屬于道家,不屬于道教,老子是思想家,不是教主,所以,要對老子進(jìn)行改造,把老子改造為太上老君,將一家之言的思想者變成一個宗教的祖師爺,欲知其所下的功夫,可見他作的《老子想爾注》。

      正如于吉搞了本《太平清領(lǐng)書》,他也搞了本《老子想爾注》,沒說是他注的,說是“想爾”注的,“想爾”是誰?或曰為仙人,《云笈七簽》里就這么說的,那其實(shí)就是他本人,找個仙人來做托兒,除他之外,再無第二人來認(rèn)領(lǐng)。

      也有人說,注《想爾注》的是他的孫子張魯,那也是個繞不開的人物。饒宗頤就這樣認(rèn)為:“當(dāng)是陵之說而魯述之;或魯所作而托始于陵,要為天師道一家之學(xué)”,亦即“陵初作注,傳衡至魯”。

      《老子想爾注》早佚,清末,有敦煌本《老子道經(jīng)想爾注》問世,據(jù)考,系六朝人的鈔本,卷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始,至第三十章“無欲以靜,天地自止(正)”終,計有580行,注與經(jīng),行文連寫,字體不分,章次無別,該卷于1905年失竊,為英人考古者斯坦因所得,現(xiàn)收藏在大不列顛博物館。

      今人饒宗頤,據(jù)漢《老子河上公注本》,對《老子想爾注》重新作了分章排列。自韓非“解老、喻老”以來,“老子“成了時尚——“圣之時者也”,漢人有“漢老子”,晉人有“晉老子”,唐人有“唐老子”,宋人有“宋老子”。

      “漢老子”中,除了韓非留下的那個刑名法術(shù)的老子,還有個神仙方術(shù)的老子和宗教神學(xué)的老子,《河上公注本》就是用方術(shù)解讀老子的方士本,而《想爾注》,則是用道教訓(xùn)注老子的道士本,這方士本和道士本的“老子”合起來,就是個“漢老子”。

      “漢老子”的思想路線,是一條神化老子的神學(xué)路線。“河上公”是燕齊方士代表,秦漢以來的方士,似乎都出其門下,連漢武帝求見而不得的安期生也是他的弟子,所以,漢方士將“老子注”寄托在他名下。而“想爾”,既未有歷史記載言及,也沒在《方士傳》和《神仙傳》中提起,找不到一點(diǎn)歷史傳承和神話傳說的痕跡,倒像是為了創(chuàng)教而專門定制的,我們不妨把它看作是張陵的筆名。

      這個筆名,張陵開始用,兒子張衡接著用,到了孫子張魯還在用,待用到“晉老子”問世,方士和道士的老子,被名士老子所取代,思想路線也發(fā)生了從神學(xué)向玄學(xué)的轉(zhuǎn)變,“想爾”這個筆名,也就沒人繼承,也沒人提起了,回到龍虎山中便銷聲匿跡。

      《老子想爾注》是道教的思想建設(shè),為了傳教,張陵和他的子孫們沒有照本宣科去解讀老子,而是對老子搞了修正主義,該刪的刪,該改的改,反正他們的道眾多是下層平民,也沒有讀過什么老子原典,所以,他們能把老子改造成“太上老君”。

      道教組織化及其政權(quán)

      《河上公注本》中,老子依然還是那個老子,雖然根據(jù)方士的需要,朝養(yǎng)生和游仙的方面發(fā)展了,但它還是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逐字逐句所作的解讀,這是因?yàn)椋鎸Φ倪€是精英階層,而非平民社會,它的目的是引導(dǎo)精英游仙,而非教化民眾信仰。

      故道士必有組織建設(shè),以成其社會形態(tài),實(shí)現(xiàn)其政教理想,而方士則反之,最好如所謂“老子猶龍”,惟留傳說在世。

      如果說道教的思想建設(shè),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礎(chǔ)上,加以墨子“天志明鬼”的改造,那么道教的組織建設(shè),即以墨子的“鉅子”集團(tuán)為原型,從先秦時期士人團(tuán)體,轉(zhuǎn)化為秦漢群眾團(tuán)體了。

      在《神仙傳》中,張陵是一位煉丹成仙,卻要留在世上救國救民的得道之人,可在史官筆下,他成了“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的“米賊”,史載,“陵死,子衡行其道”。此張衡,與張角同時,“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還說“修法略與角同”,也就是說五斗米道與太平道做法差不多。

      裴松之認(rèn)為,這位“張修”,就是張陵之子張衡。

      衡以治病,組織道眾,其治法,除了“以符水飲之”,還使病者獨(dú)處靜室思過,且以鬼吏為病者請禱,其請禱之法,乃“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衡死,其子張魯,于漢中之地,行政教合一,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

      初來學(xué)道者,皆名“鬼卒”,受道有成,則為米師,稱“祭酒”。各領(lǐng)部眾,以“治”為單位,治病救人。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有如神父,聽取部眾懺悔,令病人“自首其過”。人言中國無懺悔傳統(tǒng),是不知也非無有也,米師醫(yī)教,即中國式懺悔。

      祭酒于“治”內(nèi)作義舍,舍有義米肉,路人免費(fèi)食用,但不可多取,若貪多,即責(zé)之。對于犯法者,先以“三原”,聽其懺悔,容其改過,仍不自新,然后行刑,故其于“治”也。不以刑政,非以吏治,而以師教,由祭酒用鬼師之道來教化,史曰“民夷便樂之”,可見其道眾——“鬼卒”,不但廣有漢民,還多有西南夷。

      此祖孫三人,張陵之于思想建設(shè),張衡之于組織建設(shè),張魯之于政權(quán)建設(shè),各有其成。宗教有抱負(fù),但凡據(jù)土與民,無不追求政教合一,各派宗教,于此皆然。可絕少有追求教主世襲制的,有之,獨(dú)此五斗米道亦即后來的天師道,為絕無僅有之一例。

      中國有兩大家族,一為孔子世家,已歷70余世;另一為張良世家,也經(jīng)歷了60多代。孔子作為儒教教主,為萬世師表,一以貫之。而張陵為道教教主,則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然其為天師,由王朝來封。有朝代封,有朝代不封,元朝封了,明朝就不封,朱元璋說“天豈有師焉”?還是當(dāng)你的“真人”去吧。

      一千六百年以后,毛澤東讀了《三國志﹒張魯傳》,批示印發(fā)給其他中央委員讀,還像裴松之注《三國志》那樣,為僅數(shù)百字的《張魯傳》專門寫了兩篇長注,他從五斗米道,看到了人民公社運(yùn)動,“這里所說的群眾性醫(yī)療運(yùn)動,有點(diǎn)像我們?nèi)嗣窆缑赓M(fèi)醫(yī)療的味道,不過那時是神道的,也好,那時只好用神通。道路上飯鋪里吃飯不要錢,最有意思,開了我們?nèi)嗣窆绻彩程玫南群?rdquo;。

      毛澤東在對《張魯傳》的批注中,還提到了瑯琊道士于吉,說:“于吉在東吳也有極大的群眾運(yùn)動,是那時道教的一派。”當(dāng)時道教發(fā)展,已有三分天下的趨勢,張角據(jù)北方,后屬曹魏地盤,于吉行于東南吳會,也成了東吳范圍,張陵做了蜀漢先驅(qū)。

      相比之下,諸葛亮《隆中對》也算不得什么先知先覺,劉備和諸葛亮是跟在道教的后面入川的。道教三支,張角最強(qiáng),故先亡,其次便是于吉,一頭撞到了孫策的槍口上,保留下來的,唯有五斗米道,張魯雖敗而降,但其教尚存,教徒也隨他北遷于魏。

      然而,張魯之子張盛,卻潛回龍虎山中隱居起來,有于吉前車之鑒,便開始從民間五斗米道,向官方天師道轉(zhuǎn)變。

      金甌:道教佛系化

      到了東晉時,郭璞游仙來甌越觀海,行至甌江流域,于甌江入海處觀風(fēng)水,覺得江南比江北好,就提議在甌江南岸筑城。南岸,九山環(huán)列如北斗,四山分布四方,連之,以立山城,為天然憑借,據(jù)之,依山控海。城隨山走,如持北斗,因名城曰“斗城”。

      城內(nèi),有五處水潭,開河溝疏通,又引西郊三溪水入城,成一活動水網(wǎng),人稱“通五行之水”,遇洪不澇,遇旱不涸。又鑿水井28口,應(yīng)28星宿護(hù)城。傳說,筑城時,忽來一鹿,純白之鹿,口銜鮮花,繞城墻一圈便消失了。五胡亂華,中原失鹿,突現(xiàn)于此,乃以祥瑞示以天命耶?南朝遂以此為安枕地,而無憂矣。

      郭走后,就如同周人“岐山”,永嘉郡里,還真出了一位“岐海”人物,名叫孫恩,乃山東瑯琊人氏,世家子,委身于五斗米道,傳教聚民,下海起兵,險些顛覆了東晉,方知甌地為根本。

      此地,山居之民,山高帝遠(yuǎn),我行我素;出海之人,海闊天空,自由自在。他們?nèi)涡缘牧鲃佑谏胶Vg,本能的從天權(quán)不從王權(quán),自覺的從天道不從王道,故孫恩等人以此行五斗米道。

      道教行止,趨于山而歸于海,上山煉丹,下海游仙,煙濤微茫,多與海客相往來。可山海間還有河流,流域不大,其形似甌,但聚邑為城,則有余地。儒教以此樞紐山海,以意識形態(tài)言之,是為政教,以生活方式言之,則為耕讀,合之而名曰“小鄒魯”。

      不過,六朝之時,儒風(fēng)吹遍,而道風(fēng)更盛,不獨(dú)士林清談?wù)劺稀⑶f,民間亦以道教為信仰。那時的永嘉,并非什么“小鄒魯”,而是“小洞天”,或煉丹或游仙,道場,就在那甌里面。“鄒魯”,是儒家文化的地理標(biāo)桿,永嘉向它看齊成了“小鄒魯”,那是唐、宋以后的事。南朝時,此地流行的是道教和玄學(xué),流行名士風(fēng)范,若論吃藥、飲酒、品茶,當(dāng)以此地為佳。郭公卜城,陶公開山,在永嘉的地基里,打下了兩根道教文化的樁。

      正是這兩根樁,支起中國東南沿海那一只金甌。

      甌在晉以前就有,《山海經(jīng)》里早有“甌居海中”一說,至西周時,有“甌余國”,漢有東甌國,乃越王勾踐之后。

      就輿地言,從廬山到會稽山,不但是一條江南人文地理線,更是一條中華文明抗戰(zhàn)的底線。支撐著這條底線的,有個底部,那就是梁武帝說的“我國家猶若金甌”的金甌,那是一只隱于會稽山身后,位于雁蕩山和括蒼山之間的金甌——甌江出海口。還有個頭部,便是金陵,從金陵到金甌,如一條金腰帶,拴住了東南沿海。

      金陵在吳,居頭部,龍蟠虎踞,一付爭天下派頭;金甌在越,居底部,為后院,積財富,當(dāng)有金城之固。但事與愿違,孫恩由此下海,晉祚因之而亡。劉裕滅孫恩,“收拾金甌一片”,然后,據(jù)金甌而取金陵,禪晉立宋,如劉淵之于西晉,亦以劉邦后裔自居。

      此次國變,干戈起于道教,盡顯國安隱患。然其患,自后漢始,太平道興而黃巾軍起,漢祚因之式微。曹操擊之,控其首領(lǐng)而用其徒眾。孫策誅于吉,曰:此子妖妄,不可不除也。陶弘景于此亦發(fā)現(xiàn)“寇掠充斥”,“無山不寇”,其為“米賊”余眾耶?

      故陶公至此,或有以道教領(lǐng)袖身份,號召道教徒眾歸順南朝之深意。其來永嘉前,梁武帝曾聘以高官,他畫了兩頭牛來回應(yīng),一在野,無欲無求,一衣以文繡,但有人提刀執(zhí)繩以隨。

      梁武帝看了就說:您不愿來我這里,那就收我做個弟子吧。《梁書·陶弘景傳》說,蕭衍禪齊,他獻(xiàn)讖云“水丑木為‘梁’字”,令弟子進(jìn)之,故稱“梁武帝”。梁武帝問他“享國之期”,他回答說,光武帝是“一去四八”,您是“直上七七,然后乘彼白云”。剛好,梁武帝“在祚四十九年”,應(yīng)了“七七”。

      他不想做官牛,那就出走!道士出走,叫“游仙”。走時,他隨身帶著個夢想的枕頭,那就是煉丹了。可梁武帝佞佛,多次舍身入佛寺,都被臣下贖身出來,來來回回的折騰,連陶公也不能不起來響應(yīng),跟著君王轉(zhuǎn)型去。

      有一天,陶公說,我又做夢了。這一回,他夢見佛給他授菩提記,以此,稱“勝力菩薩”,還跑到鄮縣今寧波市鄞州區(qū)的阿育王塔寺起了誓,受了五大戒。佛風(fēng)就這么一吹,道教隨之披靡。

      陶公受戒處,離永嘉不遠(yuǎn),以道教領(lǐng)袖而稱佛門弟子,其影響,當(dāng)不亞于梁武帝舍身。以此看來,陶公不僅為永嘉文化打了道教底子,還將它引向佛法。佛法自東漢入中土,南北朝大興,唐尤盛,佛道并舉,“大抵宗莊叟,私心事竺乾”,還是陶公開的格局。

      道教那一把火,自海岱間,于吉在瑯琊點(diǎn)燃,經(jīng)了張角、張凌的傳播,星星之火便燎原了全中國。從太平道到五斗米道,從張角到張魯、從張魯?shù)綄O恩,有一條新的歷史道路被開辟出來,那就是道教運(yùn)動與農(nóng)民起義相結(jié)合,參與到改朝換代中來了。張角以太平道顛覆東漢,孫恩用五斗米道顛覆東晉,而革命,尤其“圣人革命”,本來是儒教才有的權(quán)利,而道教要來分享還要奪取,這就“是可忍熟不可忍”了!一代王朝雖然不行了,但儒教士林還在,整個士林動員起來,打壓道教運(yùn)動,迫使道教轉(zhuǎn)化,這就有了道教的佛系化。

      陶公受戒于佛門,可以說是道教佛系化的開始,這一事件背后的推手,當(dāng)然是梁武帝。對于梁武帝來說,儒教主張革命,道教造反有理,都是他的眼中盯肉中刺,惟有佛教能維護(hù)國體。

      因此,他舍身入佛寺,一次又一次,以此扭轉(zhuǎn)了當(dāng)時佛教玄學(xué)化的風(fēng)氣,開啟了道教佛系化的新風(fēng),用佛法給遍地燎原的道教運(yùn)動退退火,使道教從民間組織的五斗米道,向國家制度安排的天師道轉(zhuǎn)化。陶弘景皈依佛門,就如同給當(dāng)時最珍貴的縹瓷套了一個金箍變成金甌一樣,國家也給民間的道教運(yùn)動套了一個佛法的金箍,使之從顛覆國家的神力,變成了維護(hù)國體的法器,使國家也變成金甌。

      (作者近著《文化的江山》1-8卷,中信出版社)

       

      自由思想者,獨(dú)立學(xué)術(shù)人

      熱新聞

      久久精品福利网站免费
      <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